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尿失禁(英語:urinary incontinence,UI;involuntary urination)又稱小便失禁,狹義上,是尿液不受主觀控制而自行從尿道口流出的狀態;一般是膀胱括約肌損傷或神經功能障礙造成,其對生活品質有很大的影響。廣義上,尿失禁另包含尿液漏出道是其他腔道(如陰道)或輸尿管異位開口等。此外,醫學上近似術語漏尿(urinary leakage)特指尿液不經尿道口而由泌尿系統其他部位或身體其他器官排出體外的狀況,見於尿道、膀胱或輸尿管損傷或手術後[1]。
尿失禁按照症狀可分為充溢性尿失禁、無阻力性尿失禁、反射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及壓力性尿失禁五類。儘管尿失禁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病理現象,但由於病狀較難以啟齒,患者很少就醫[2]。
女性尿失禁大部分屬於壓迫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多數壓迫性尿失禁的原因是在分娩的時候盆骨附近肌肉受傷,使得尿道的括約肌鬆弛,誘發尿失禁。壓迫性尿失禁的症狀通常表現為在腹腔受壓的時候有一小部分尿液流出,譬如咳嗽、噴嚏和提舉。此外,頻繁的鍛煉和高強度運動會引發運動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的起因為膀胱排尿肌不受限制的收縮。其特點是短時間內有大量尿液流出且無法控制。
男性尿失禁,尤其是中老年男性,往往屬於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或者前列腺癌。治療前列腺癌的藥物也可能引發尿失禁[3]。
多尿症也會引發尿失禁。最常見的病因有:失控的糖尿病、原發性多渴症、中樞性尿崩症和腎性尿崩症。多尿症會造成尿急尿頻,但不一定引發尿失禁。
尿失禁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位於膀胱頸口的骨盆底部肌肉、尿道括約肌萎縮鬆弛。正常情況下,尿道括約肌可以對抗腹壓增強而不滲漏。但括約肌鬆弛時,大笑、咳嗽、打噴嚏就可能導致漏尿。
正常排尿除了需要靠正常的下泌尿道功能外,亦需要有足夠的肢體活動能力、認知功能、動機及環境等方面的配合。下泌尿道之功能受到神經系統之控制。在儲尿的階段,體神經及自主神經會把尿量的訊息傳回中樞,中樞則一方面藉由刺激交感神經來使膀胱頸緊閉以及抑制副交感神經而達到膀胱壁放鬆的效果,另一方面刺激體神經使得骨盆腔底部骨骼肌收縮,進一步造成膀胱出口緊閉。膀胱壁的放鬆使得膀胱即使不斷有尿液灌進來,依然持續維持低壓(<15 cm H2O)的狀態,直到尿量達到一個程度(通常介於 150ml 及 350ml 之間),壓力會開始隨尿量的增加而增加,我們亦會開始意識到排尿的需求。通常膀胱儲尿的最大容積介於 300ml 及 600ml 之間。在排尿的階段,一切則反向進行。交感神經及體神經受到抑制而使膀胱頸及尿道口放鬆,副交感也因去抑制而受到刺激,藉由釋放乙醯膽鹼促使膀胱壁膀胱迫肌(detrusor)收縮,因而使膀胱內壓增加,直到膀胱內壓高過膀胱頸及尿道阻力,尿液即可順利排出。
尿失禁患者可以依照泌尿科醫師的診療建議來改善其症狀。
醫生會依據患者的病歷、日常尿量、排尿時間與頻率進行診斷。其他的有關因素包括LUTS症狀、尿急而頻、殘空、尿痛、尿流虛滴、尿後點滴。
其他的檢驗包括: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