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大昭之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宗鏡大昭之廟,簡稱昭廟,位於北京市海淀區香山公園,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
宗鏡大昭之廟是清朝朝廷為接待六世班禪來北京而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六世班禪得知乾隆帝七十大壽慶典將舉行,主動請求進京參加慶典,並托章嘉·若必多吉向乾隆帝奏報:「班禪額爾德尼欲來京朝覲大皇帝」。乾隆帝很高興,隨即下令:「過兩年,朕七十萬壽,請他到熱河相見。」考慮到熱河(今承德)、北京比西藏炎熱,為六世班禪避暑計,乾隆帝下旨在熱河建須彌福壽之廟;在北京香山靜宜園(今香山公園)建宗鏡大昭之廟,作為班禪夏季駐錫地,將北京西黃寺作為班禪冬季駐錫地。[1]
宗鏡大昭之廟與須彌福壽之廟有所不同,須彌福壽之廟的白台在後、紅台在前,布局和西藏日喀則扎什倫布寺類似。宗鏡大昭之廟的布局則是白台在前、紅台在後,參考時輪金剛壇城,殿名也大體相同,例如紅台的「大圓鏡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四智殿,白台「清淨法智」則出自時輪金剛壇城第二層語覺悟壇城的「清淨」性質,「宗鏡大昭之廟」也和西藏大昭寺含義類似,大昭寺當年在興建中便參考了壇城。[1]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二月二十六日和珅、福長安、金簡、德保、伊齡阿奏聞銷算工料銀兩事奏案。該摺片清單在二月二十七日具奏。這份摺片中記載:「宗鏡大昭之廟是乾隆四十二年興工,四十四年完竣……」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開工,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完工。《六世班禪朝覲檔案選編》收錄了乾隆四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內務府活計檔「內務府奉旨成造昭廟燒練金兩」奏案,可見乾隆四十四年十一月到十二月,昭廟的多座鎦金瓦建築已到飾物和瓦件鎦金階段,殿內已到陳設製作、佛像裝飾階段。乾隆四十五年二月二十六日造辦處活計檔記載,「昭廟做銅苓花三對,畫龍蠟三對」,可見此時昭廟陳設的製作尚未最終完成。乾隆四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奏案記載,「宗鏡大昭之廟慶日藏念經供餅一次,送供餅用蘇拉二名」。[2]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九月十九日,昭廟開光,乾隆帝賞賜六世班禪一行。《六世班禪朝覲檔案選編》收錄了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十七日「永瑢奏遵旨備辦班禪於香山昭廟開光諷經事宜片」:「……欽命十八日始在昭廟誦經,十九日班禪額爾德尼於昭廟迎駕,開光諷經,逾三日事畢,二十一日班禪額爾德尼返黃寺。」可見六世班禪在九月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這三天居住在昭廟。[2]
清朝咸豐十年九月初五、初六日(1860年10月18日、19日),昭廟遭英法聯軍劫掠並焚毀。[1]1900年,八國聯軍再度破壞昭廟。[3]經過兩次破壞,僅留下殘破的清淨法智殿、琉璃塔,以及白台、紅台的裙房等。中華民國初年,靜宜女子中學、香山慈幼院先後在香山創辦,在昭廟興建了部分建築。1920年,女界紅十字會在昭廟開辦香山醫院。1949年,中共中央自西柏坡遷駐香山,昭廟為中共中央秘書處的辦公地。1956年,香山公園開放,昭廟為公園的服務場所。21世紀初,昭廟作為香山公園內部用房不對外開放。[4]
2008年,昭廟修繕工程被提出。此後兩年進行了專家論證、文物清理、遺址清查等工作。[4]2010年8月24日,昭廟修繕工程啟動,這是1860年、1900年兩次被破壞後,昭廟接受的最大規模修繕。[3]修復工程分成三期:一期清理周邊遺蹟,拆除中華民國等各時期在昭廟興建的建築物;二期修繕琉璃塔、琉璃牌樓、月河、紅、白台裙房、清淨法智殿;三期修復紅台上的四智殿。2012年9月29日,香山昭廟修繕一、二期工程完工,廟前、白台等部分區域對遊客開放,紅台暫不開放。都罡殿、四智殿等建築的修複方案仍在研究、編制中。[4]
宗鏡大昭之廟位於香山靜宜園別垣中部的山麓,其地原來是皇家鹿苑。宗鏡大昭之廟是藏漢結合風格的大型喇嘛廟,占地面積9100平方米,原建築面積約15330平方米。周圍古松茂密,寺院坐西朝東,靠山面水,建築沿中軸線對稱分布。昭廟的主要建築有:[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