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宋文驄(1930年3月26日—2016年3月22日),男,漢族,生於雲南省昆明市,籍貫雲南大理,中國殲擊機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1]。年輕時曾參加反對國民黨統治的學生運動,隨後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服役並退役後投身航空科學技術領域,主導了殲-7戰鬥機改進型和殲-10戰鬥機等項目的研發,曾任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專家、自然科學研究員。被人們稱為「殲-10之父」。
宋氏家族祖籍金陵(江蘇南京)柳樹灣大石橋。明洪武十四年,始遷祖元勛公從沐英的30萬大軍征滇,從此世居雲南。咸豐丙辰年,杜文秀在雲南起事,祖上遷居大理。祖父宋家茂,為廩生,後在大理縣衙做吏員,有5子1女;其中次子宋善初即宋文驄的父親,少年時為學徒,後在昆明經營香煙鋪。母親黃鳳仙,家庭婦女,解放後識字[2]。
宋文驄為家中長子,出生於昆明,家在昆明金碧路司馬巷巷尾,下有四弟二妹。5歲入學。1941年為躲避日本飛機轟炸昆明,跟隨全家從昆明遷回老家大理縣城,在天主教教會辦的育成小學(今大理四中)讀書,1942年考入大理縣中學讀初中,旋即於1942年9月進入雲南省立大理中學(今大理一中)。1946年夏天初中畢業,回昆明考入位於西郊普坪村乾溝尾由基督教會辦的天南中學(今昆明西山區第一中學)讀高中。 1948年在校參加「反內戰、反迫害、反飢餓」的學生運動,為學生糾察隊隊長。1948年底加入共產黨的外圍組織「雲南民主青年同盟」(簡稱「民青)。1949年6月高中畢業後,報名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區縱隊(簡稱「邊縱」),由地下黨安排經宜良縣,當年7月至瀘西縣板橋鎮邊縱政治部幹部訓練班,在這裡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訓練班結業後,分配到邊縱司令部參謀處二科偵察隊任戰士。1950年2月20日昆明解放後,調入雲南軍區司令部情報處任組長。
1950年5月,被選調入空軍,進入長春第二航校第一期機械專業學員。1951年5月畢業,分配到航空兵27團任機械師。1953年升任機務中隊機械長。1953年3月入黨。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全師通報嘉獎1次。由於歷史清楚、工作表現突出,1954年8月作為調干生入讀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空軍工程系一科飛機發動機專業第二期學員。1960年7月從哈軍工畢業。分配到瀋陽任設計員、專業組長。1970年4月調成都。[3]
2016年3月22日,宋文驄病逝,同月26日上午舉行告別儀式,習近平、胡錦濤、李克強、李鵬、朱鎔基、溫家寶等現任和前任黨和國家領導人表示深切哀悼。[4]
宋文驄從事了幾十年的飛機研製工作,但由於保密,父母和兄弟都不知道他是做什麼工作。有一年,弟弟宋文鴻去探望他,無意間看見書櫃裡有幾本醫學類書籍,回去後便對家人說:「哥哥現在可能已改行當牙醫了。」[2]
中國對殲-10進行適度解密後,一些報紙和雜誌開始在公開報道中將宋文驄稱為「殲-10之父」。家人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幾十年來一直在默默地為國家研製戰鬥機[2]。
1998年3月23日,殲-10戰鬥機成功實現首飛,在首飛完成後,欣喜若狂的宋文驄對著在場人士說:「從今天起,我的生日就是3月23日了。」[2]
宋文驄的體系改革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有人曾當面問他:「搞一個型號少則8年10年,多則20年,你今年50多了,這飛機能在你手裡定型嗎?」,宋文驄回答道:「哈,這個問題有意思。我老宋還能活多少年,這架飛機能不能在我手裡定型,我說了不算。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通過這架飛機的研製,中國一大批現代飛機設計研製的人才肯定會成長起來,我們只要為他們鋪好了路,到時候我老宋在不在沒關係,自然會有比我宋文驄更高明的人來接着干。」[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