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安東諾維奇·格列奇科(俄語:Андрей Антонович Гречко,羅馬化:Andrei Antonovich Grechko,1903年10月17日—1976年4月26日)曾任蘇聯元帥、國防部長。
安德烈·安東諾維奇·格列奇科 Андрей Антонович Гречко | ||||||||||||||||||||||||||
---|---|---|---|---|---|---|---|---|---|---|---|---|---|---|---|---|---|---|---|---|---|---|---|---|---|---|
蘇聯國防部長 | ||||||||||||||||||||||||||
任期 1967年4月12日—1976年4月26日 | ||||||||||||||||||||||||||
部長會議主席 | 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柯西金 | |||||||||||||||||||||||||
前任 | 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 | |||||||||||||||||||||||||
繼任 | 德米特里·費奧多羅維奇·烏斯季諾夫 | |||||||||||||||||||||||||
第23屆, 第24屆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 | ||||||||||||||||||||||||||
任期 1973年4月27日—1976年4月26日 |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1903年10月17日[儒略曆10月4日] 俄羅斯帝國頓河州奎貝舍夫斯基區 | |||||||||||||||||||||||||
逝世 | 1976年4月26日 蘇聯莫斯科 | (72歲)|||||||||||||||||||||||||
民族 | 烏克蘭族 | |||||||||||||||||||||||||
國籍 | 俄羅斯帝國 蘇聯 | |||||||||||||||||||||||||
政黨 | 蘇聯共產黨 | |||||||||||||||||||||||||
專業 | 軍人 | |||||||||||||||||||||||||
獲獎 |
| |||||||||||||||||||||||||
簽名 | ||||||||||||||||||||||||||
軍事背景 | ||||||||||||||||||||||||||
效忠 | 蘇聯 | |||||||||||||||||||||||||
服役 | 蘇聯陸軍 | |||||||||||||||||||||||||
服役時間 | 1919–1976 | |||||||||||||||||||||||||
軍銜 | 蘇聯元帥 | |||||||||||||||||||||||||
指揮 | 第18軍 第1近衛軍 基輔軍區 | |||||||||||||||||||||||||
參戰 | 俄國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生平
安德烈·安東諾維奇·格列奇科,於1903年10月17日出生在頓河畔羅斯托夫附近小鎮[1] 的一個烏克蘭貧農家庭中。[2]1919年加入紅軍著名的「布瓊尼兵團」,成為騎兵第1集團軍第11師的一名列兵。俄國內戰結束後,格列奇科進入塔甘羅格市的第6騎兵學院學習,並於1926年畢業。隨後他在莫斯科軍區獨立騎兵第1旅任排長、連長。1928年格列奇科加入蘇聯共產黨,1936年自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1938年10月任白俄羅斯特別軍區獨立騎兵師參謀長。1939年9月參加西白俄羅斯解放進軍。接着前往蘇聯總參謀部軍事學院學習,至1941年畢業。畢業前的幾個星期,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全面對蘇聯宣戰。
1941年7月,根據其本人請求,格列奇科被調往蘇聯紅軍西南方面軍,任獨立騎兵第34師師長。該師在普里盧基地區組建後,於8月上旬在基輔以南的克列緬丘格投入抵抗德軍的戰鬥。至1942年1月,該師先後在第26集團軍、第38集團軍和第6集團軍編制內,參加了烏克蘭第聶伯河左岸地區的作戰。1942年1月18日,格列奇科升任騎兵第5軍軍長,率軍參加了巴爾文科沃—洛佐瓦戰役,粉碎了巴爾文科沃守敵,並繳獲大批戰利品,其中包括汽車261輛、軍用物資160車皮。1942年1月15日起,格列奇科開始指揮紅軍第5集團軍。1942年3月12日起任戰役集群司令,在南部方面軍編制內同頓巴斯地區的優勢之敵進行頑強作戰。[3]
1942年4月15日起任第12集團軍司令,擔負伏羅希洛夫格勒方向的防禦任務。後該集團軍積極參加了哈爾科夫戰役。南方戰線總崩潰後,於1942年9月任第47集團軍司令,並參加高加索戰役。該集團軍且戰且退,拖延了德軍通過新羅西斯克沿黑海沿岸向外高加索的推進,使敵人未能快速占領新羅西斯克的港口。1942年10月19日調任第18集團軍司令,該集團軍遏止了敵人的進攻,並於11月以部分兵力成功殲滅企圖翻越高加索主山脈的敵軍。1943年1月北高加索方面軍轉入總攻後,格列奇科於1月5日起任第56集團軍司令,指揮該集團軍在黑海軍隊集群地帶內擔任主要突擊。經過激烈戰鬥,突破敵軍堅固防禦,前出至克拉斯諾達爾。2—4月,第56集團軍在北高加索方面軍編制內,參加克拉斯諾達爾戰役。9月,第56集團軍在新羅西斯克—塔曼戰役中,同第9集團軍和第18集團軍協同,解放了塔曼半島。自1942年4月15日起至1943年10月16日,曾先後領導過紅軍第12集團軍、第47集團軍、第18集團軍、第56集團軍,上述部隊皆隸屬於北高加索方面前線戰區的戰鬥序列,在格列奇科領導下屢創戰功。[4]
1943年10月粉碎庫班河流域的德國軍隊後,格列奇科晉升為紅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副司令,10月20日改任烏克蘭第1方面軍副司令,參加解放烏克蘭首都基輔的作戰。12月14日任紅軍第1近衛集團軍司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2月24日,該集團軍編入方面軍主要軍團,並轉入反攻,解放日托米爾,且在日托米爾—別爾季切夫戰役中向前推進180公里。爾後,近衛第1集團軍參加了1944年普羅斯庫羅夫—切爾諾維策戰役,在卡緬涅茨—波多利斯克市地域合圍敵第1坦克集團軍。但這支坦克集團軍卻出人意料的拋棄所有重裝備翻山逃脫。1944年近衛第1集團軍在利沃夫—桑多梅日戰役中,連戰皆捷,和兄弟部隊一起摧毀了德國北烏克蘭集團軍群。1944年8月5日,該集團軍編入烏克蘭第4方面軍。1944年9—11月,參加東喀爾巴阡戰役,同基里爾·謝苗諾維奇·莫斯卡連科的第38集團軍和第18集團軍一起越過東喀爾巴阡山脈,從德軍手中解放了烏克蘭外喀爾巴阡地區,並進抵捷克斯洛伐克境內。1945年1月,在西喀爾巴阡戰役中,近衛第1集團軍從北面繞過塔特拉山,通過波蘭南部地區向捷克斯洛伐克的摩拉瓦—俄斯特拉發工業區突進。[5]在俄斯特拉發戰役中,突破敵軍堅固的防禦地帶,於4月30日同第38集團軍一道解放了工業中心摩拉瓦—俄斯特拉發市。繼而從捷克斯洛伐克東部邊境一直進抵布拉格,於1945年5月又參加了粉碎德軍的布拉格戰役。最後攻至匈牙利及奧地利,所向披靡戰績輝煌。蘇德戰爭期間,格列奇科指揮歷次戰役,一向作戰意圖大膽,且為實施其意圖堅定不移。
大戰結束後,格列奇科擔任基輔軍區司令直到1953年;1953年到1957年,調派至東德任蘇軍駐德集群總司令;1955年3月11日,格列奇科與另外5位將領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功顯赫而被一同晉升為蘇聯元帥;1957年─1960年,擔任蘇聯陸軍總司令;1960年─1967年,任華沙公約組織聯合武裝部隊總司令[6],兼任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因為和勃列日涅夫在戰爭時期結下的友誼(他擔任第18集團軍司令時,勃烈日涅夫為集團軍政治部主任),1967年4月12日起,接替去世的羅季翁·雅科夫列維奇·馬利諾夫斯基元帥,任蘇聯國防部長,直到1976年於任內逝世。
擔任國防部長期間,格列奇科為進一步加強蘇聯軍事防禦能力做了大量工作。他尤其重視軍事科學,致力於蘇軍的現代化建設,不遺餘力的擴張蘇聯武力。格列奇科最著名的想法便是他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總會在某個階段升級為核戰爭,因此他計劃一旦第三次世界大戰開始,就會向北約國家發射全部的核武器。[7]對于格列奇科而言,核武器是世界大戰中的第一手段,而不是最後手段。[7]
在1969年中蘇邊界武裝衝突中,當他得知蘇軍阿穆爾河邊防支隊被中國人民解放軍伏擊,死傷上百人的消息後,破口大罵,極力主張對中國進行精確「核打擊」[8],摧毀中國在羅布泊的核基地,甚至曾經一度說服總書記勃列日涅夫。若非以蘇斯洛夫和柯西金為首的主和派力阻,並為兩國和平到北京會見中國領導人,核戰爭將不可避免。
同時,格列奇科還是一位活躍的蘇共黨員。他曾多次當選為蘇聯共產黨代表大會代表。1952—1961年為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1961年起為蘇共中央委員,1973年4月起為中央政治局委員,蘇聯第二屆和第四至九屆最高蘇維埃代表。在1970年代,曾出任蘇聯官方編纂的多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史(1939—1945)》和《蘇聯軍事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主席職務。[9]根據同時代的回憶錄,格列奇科是一位狂熱的莫斯科中央陸軍足球俱樂部球迷。[10]對於中央陸軍而言,格列奇科元帥所作的貢獻多於其他所有國防部長的總和。在他的支持下,俱樂部得到了一座全新的球場、室內競技場、位於阿爾漢格爾斯克的訓練基地及其他許多運動設施。[11] 格列奇科逝世後骨灰被安葬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紅場墓園。
榮譽
- 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英雄(1969年)
- 列寧勳章6枚
- 紅旗勳章3枚
- 一級蘇沃洛夫勳章2枚
- 一級庫圖佐夫勳章2枚
- 一級波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勳章2枚
- 二級蘇沃洛夫勳章1枚
- 榮譽武器
- 葬於紅場克里姆林宮牆下
- 以其名字命名的海軍學院
著作
- 《崇高的使命》,莫斯科1962版
- 《保衛和平和建設共產主義》,莫斯科1971年版
- 《越過喀爾巴阡山》,莫斯科1972年第2版
- 《高加索會戰》,莫斯科1973年第2版
- 《解放基輔》(軍事歷史概述),莫斯科1973年版
- 《蘇維埃國家的武裝力量》,莫斯科1975年第2版
- 《戰爭年代(1941—1943)》,莫斯科1976年版
注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