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菲斯公開賽(英語:Memphis Open)是一項從1975年到2017年舉辦的男子職業網球賽事。從1977年開始,該賽事田納西州孟菲斯孟菲斯網球俱樂部舉行。孟菲斯公開賽曾經是美國本土唯一一項在室內進行的ATP巡迴賽賽事,每年一般在二月舉辦。最初它是一項男女合辦賽事,但最後四年僅僅舉辦了男子賽事。
孟菲斯公開賽 Memphis Open | |
---|---|
終止 | |
創立 | 1975 |
終止 | 2017 |
地點 | 美國 田納西州孟菲斯 |
場館 | 孟菲斯網球俱樂部 |
類別 | ATP世界巡迴賽250系列賽事 |
地面 | 室內硬地球場 |
網站 | memphisopen.com |
因為贊助商的關係,孟菲斯公開賽的名稱有過多次變換,比如「Regions Morgan Keegan錦標賽」(Regions Morgan Keegan Championships),「聖猶達錦標賽」(Kroger St. Jude Championship),「沃爾沃錦標賽」(Volvo Championships),「南方電信杯」(Cellular South Cup)和「聯邦快遞國際賽」(Federal Express International),還有一段時間是現在已經不存在的「美國國家室內網球錦標賽」。
歷史
1974年,孟菲斯棉花商人威廉·B。小比利·多納萬特(Billy Dunavant Jr.)收購了孟菲斯運動俱樂部(Memphis Athletic Club),並開始斥資700萬美元擴建該俱樂部,將其改造成現在的孟菲斯網球俱樂部。1975年,作為世界網球錦標賽的一部分,現在被稱為孟菲斯公開賽的比賽首次在室內地毯上舉行。1977年,美國國家室內網球錦標賽從馬里蘭州的索爾茲伯里遷至孟菲斯,該賽事的獎金也增加到22萬美元。[1]直到2014年,孟菲斯公開賽一直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在私人室內網球俱樂部舉辦的男子和女子職業網球賽事。[2]直到20世紀80年代,比賽都是在室內地毯上進行的,但俱樂部最終把場地改成了硬地。
在2001年11月,孟菲斯網球俱樂部從WTA手中購買了賽事版權,將奧克拉荷馬市的賽事遷移到孟菲斯,從此該賽事成為男女合辦賽事長達12年。2008年,該賽事一度成為ATP世界巡迴賽500系列賽事。2014年,該賽事前移到了巴西,成為里約網球公開賽,[3]孟菲斯則重新向ATP購買了賽事版權,將ATP世界巡迴賽250系列賽事之一的聖何塞站遷移到孟菲斯,讓孟菲斯保住了一項職業網球賽事[4]。2014年底,美國網球協會(USTA)和金集控股有限責任公司(Golden Set Holdings LLC)旗下的網球匯集有限責任公司(Tennis Rendezvous LLC)收購了美國國家室內網球錦標賽的版權,並將其更名為孟菲斯公開賽(Memphis Open)。2015年,孟菲斯公開賽再次被紐約金融管理公司GF資本收購。
歷年決賽
年份 | 冠軍 | 亞軍 | 比分 |
---|---|---|---|
1975 | 哈羅德·所羅門 | 伊日·赫雷貝克 | 2–6, 6–1, 6–4 |
1976 | 維傑·阿姆里特拉吉 | 斯坦·史密斯 | 6–2, 0–6, 6–0 |
1977 | 比約恩·博格 | 布賴恩·戈特弗里德 | 6–4, 6–3, 4–6, 7–5 |
1978 | 吉米·康納斯 | 蒂姆·古利克森 | 7–6, 6–3 |
1979 | 吉米·康納斯 | 阿瑟·阿什 | 6–4, 5–7, 6–3 |
1980 | 約翰·麥肯羅 | 吉米·康納斯 | 7–6, 7–6(8–6) |
1981 | 吉恩·邁耶 | 羅斯科·坦納 | 6–2, 6–4 |
1982 | 約翰·克里克 | 約翰·麥肯羅 | 6–3, 3–6, 6–4 |
1983 | 吉米·康納斯 | 吉恩·邁耶 | 7–5, 6–0 |
1984 | 吉米·康納斯 | 亨利·勒孔特 | 6–3, 4–6, 7–5 |
1985 | 斯蒂芬·埃德伯格 | 雅尼克·諾阿 | 6–1, 6–0 |
1986 | 布拉德·吉爾伯特 | 斯蒂芬·埃德伯格 | 7–5, 7–6 |
1987 | 斯蒂芬·埃德伯格 | 吉米·康納斯 | 6–3, 2–1 (退賽) |
1988 | 安德烈·阿加西 | 米卡埃爾·佩福斯 | 6–4, 6–4, 7–5 |
1989 | 布拉德·吉爾伯特 | 約翰·克里克 | 6–2, 6–2 (退賽) |
1990 | 米夏埃爾·施蒂希 | 沃利·馬蘇爾 | 6–7, 6–4, 7–6 |
1991 | 伊萬·倫德爾 | 米夏埃爾·施蒂希 | 7–5, 6–3 |
1992 | 馬利維·華盛頓 | 韋恩·費雷拉 | 6–3, 6–2 |
1993 | 吉姆·考瑞爾 | 托德·馬丁 | 5–7, 7–6(7–4), 7–6(7–4) |
1994 | 托德·馬丁 | 布拉德·吉爾伯特 | 6–4, 7–5 |
1995 | 托德·馬丁 | 保羅·哈休斯 | 7–6(7–2), 6–4 |
1996 | 皮特·桑普拉斯 | 托德·馬丁 | 6–4, 7–6(7–2) |
1997 | 張德培 | 托德·伍德布里奇 | 6–3, 6–4 |
1998 | 馬克·菲利浦西斯 | 張德培 | 6–3, 6–2 |
1999 | 托米·哈斯 | 吉姆·考瑞爾 | 6–4, 6–1 |
2000 | 馬格努斯·拉爾森 | 拜倫·布萊克 | 6–2, 1–6, 6–3 |
2001 | 馬克·菲利浦西斯 | 達維德·桑圭內蒂 | 6–3, 6–7(5–7), 6–3 |
2002 | 安迪·羅迪克 | 詹姆斯·布萊克 | 6–4, 3–6, 7–5 |
2003 | 泰勒·丹特 | 安迪·羅迪克 | 6–1, 6–4 |
2004 | 約阿希姆·約翰松 | 尼古拉斯·基弗 | 7–6(7–5), 6–3 |
2005 | 堅尼夫·卡遜 | 馬克斯·米爾內 | 7–5, 7–5 |
2006 | 托米·哈斯 | 羅賓·索德靈 | 6–3, 6–2 |
2007 | 托米·哈斯 | 安迪·羅迪克 | 6–3, 6–2 |
2008 | 史提夫·達爾西斯 | 羅賓·索德靈 | 6–3, 7–6(7–5) |
2009 | 安迪·羅迪克 | 拉德克·斯泰潘內克 | 7–5, 7–5 |
2010 | 薩姆·奎里 | 約翰·伊斯內爾 | 6–7(3–7), 7–6(7–5), 6–3 |
2011 | 安迪·羅迪克 | 米洛斯·拉奧尼奇 | 7–6(9–7), 6–7(11–13), 7–5 |
2012 | 于爾根·梅爾澤 | 米洛斯·拉奧尼奇 | 7–5, 7–6(7–4) |
2013 | 錦織圭 | 菲里西亞諾·洛佩茲 | 6–2, 6–3 |
2014 | 錦織圭 | 伊沃·卡洛維奇 | 6–4, 7–6(7–0) |
2015 | 錦織圭 | 凱文·安德森 | 6–4, 6–4 |
2016 | 錦織圭 | 泰勒·哈利·弗里茨 | 6–4, 6–4 |
2017 | 瑞恩·哈里森 | 尼科洛茲·巴西拉什威利 | 6–1, 6–4 |
2018 | 參見紐約網球公開賽 |
年份 | 冠軍 | 亞軍 | 比分 |
---|---|---|---|
1975 | 迪克·斯托克頓 Erik van Dillen |
Mark Cox 克利夫·德賴斯代爾 |
1–6, 7–5, 6–4 |
1976 | 維傑·阿姆里特拉吉 Anand Amritraj |
馬蒂·里森 羅斯科·坦納 |
6–3, 6–4 |
1977 | 舍伍德·斯圖爾特 弗雷德·麥克奈爾 |
鮑勃·盧茨 斯坦·史密斯 |
4–6, 7–6, 7–6 |
1978 | 布賴恩·戈特弗里德 勞爾·拉米雷斯 |
菲爾·登特 約翰·紐康姆 |
3–6, 7–6, 6–2 |
1979 | Tom Okker 沃伊切赫·菲巴克 |
弗魯·麥克米倫 迪克·斯托克頓 |
6–4, 6–4 |
1980 | 約翰·麥肯羅 布賴恩·戈特弗里德 |
Rod Frawley 托馬什·施密德 |
6–3, 6–7, 7–6 |
1981 | 吉恩·邁耶 桑迪·邁耶 |
Mike Cahill Tom Gullikson |
7–6, 6–7, 7–6 |
1982 | 凱文·柯倫 史蒂夫·登頓 |
約翰·麥肯羅 彼得·弗萊明 |
7–6, 4–6, 6–2 |
1983 | 彼得·麥克納馬拉 保羅·麥克納米 |
Tim Gullikson Tom Gullikson |
6–3, 5–7, 6–4 |
1984 | Fritz Buehning 彼得·弗萊明 |
海因茨·金特哈特 托馬什·施密德 |
6–3, 6–0 |
1985 | 帕維爾·斯洛日爾 托馬什·施密德 |
凱文·柯倫 史蒂夫·登頓 |
1–6, 6–3, 6–4 |
1986 | 肯·弗拉赫 Robert Seguso |
居伊·福爾熱 安德斯·耶呂德 |
6–4, 4–6, 7–6 |
1987 | 安德斯·耶呂德 Jonas Svensson |
塞爾希奧·卡薩爾 埃米利奧·桑切斯 |
6–4, 6–2 |
1988 | 凱文·柯倫 戴維·佩特 |
彼得·隆格倫 Mikael Pernfors |
6–2, 6–2 |
1989 | 保羅·安納干尼 Christo van Rensburg |
斯科特·戴維斯 Tim Wilkison |
7–6, 6–7, 6–1 |
1990 | 達倫·卡希爾 馬克·克拉茨曼 |
Udo Riglewski 米夏埃爾·施蒂希 |
7–5, 6–2 |
1991 | 米夏埃爾·施蒂希 Udo Riglewski |
約翰·菲茨傑拉德 勞里·沃德 |
7–5, 6–3 |
1992 | 托德·伍德布里奇 馬克·伍德福德 |
凱文·柯倫 Gary Muller |
7–6, 6–1 |
1993 | 托德·伍德布里奇 馬克·伍德福德 |
雅克·艾里廷 保羅·哈休斯 |
7–5, 4–6, 7–6 |
1994 | 拜倫·布萊克 喬納森·斯塔克 |
吉姆·格拉布 賈里德·帕爾默 |
7–6, 6–4 |
1995 | 賈里德·帕爾默 Richey Reneberg |
Tommy Ho Brett Steven |
4–6, 7–6, 6–1 |
1996 | 馬克·諾爾斯 丹尼爾·內斯特 |
托德·伍德布里奇 馬克·伍德福德 |
6–4, 7–5 |
1997 | 埃利斯·費雷拉 帕特里克·加爾布雷思 |
里克·利奇 喬納森·斯塔克 |
6–3, 3–6, 6–1 |
1998 | 托德·伍德布里奇 馬克·伍德福德 |
埃利斯·費雷拉 David Roditi |
6–3, 6–4 |
1999 | 托德·伍德布里奇 馬克·伍德福德 |
塞巴斯蒂安·拉羅 亞歷克斯·奧布賴恩 |
6–3, 6–4 |
2000 | 賈斯汀·吉梅爾斯托布 塞巴斯蒂安·拉羅 |
吉姆·格拉布 Richey Reneberg |
6–2, 6–4 |
2001 | 鮑勃·布賴恩 邁克·布賴恩 |
亞歷克斯·奧布賴恩 喬納森·斯塔克 |
6–3, 7–6 |
2002 | Brian MacPhie 內納德·齊莫尼奇 |
鮑勃·布賴恩 邁克·布賴恩 |
6–3, 3–6, [10–4] |
2003 | 馬克·諾爾斯 丹尼爾·內斯特 |
鮑勃·布賴恩 邁克·布賴恩 |
6–2, 7–6 |
2004 | 鮑勃·布賴恩 邁克·布賴恩 |
傑夫·科塔茲 Chris Haggard |
6–3, 6–4 |
2005 | 西蒙·阿斯博林 Todd Perry |
鮑勃·布賴恩 邁克·布賴恩 |
6–4, 6–4 |
2006 | 伊沃·卡洛維奇 Chris Haggard |
詹姆斯·布萊克 馬爾迪·菲什 |
0–6, 7–5, [10–5] |
2007 | 艾瑞克·布托拉克 傑米·穆雷 |
尤利安·克諾夫萊 于爾根·梅爾策 |
7–5, 6–3 |
2008 | 馬赫什·布帕蒂 馬克·諾爾斯 |
Sanchai Ratiwatana 頌差·拉迪瓦達那 |
7–6(7–5), 6–2 |
2009 | 馬爾迪·菲什 馬克·諾爾斯 |
特拉維斯·帕羅特 菲利普·波拉塞克 |
7–6(9–7), 6–1 |
2010 | 約翰·伊斯內爾 薩姆·奎里 |
羅斯·哈欽斯 喬丹·克爾 |
6–4, 6–4 |
2011 | 馬克斯·米爾內 丹尼爾·內斯特 |
艾瑞克·布托拉克 讓-儒利安·路查 |
6–2, 6–7(6–8), [10–3] |
2012 | 馬克斯·米爾內 丹尼爾·內斯特 |
伊萬·多迪格 馬塞洛·梅洛 |
4–6, 7–5, [10–7] |
2013 | 鮑勃·布賴恩 邁克·布賴恩 |
詹姆斯·布萊克 傑克·索克 |
6-1, 6-2 |
2014 | 艾瑞克·布托拉克 雷文·克拉森 |
鮑勃·布賴恩 邁克·布賴恩 |
6-4, 6-4 |
2015 | 馬利尤斯·費騰柏格 聖地亞哥·岡薩雷斯 |
阿提姆·西塔克 唐納德·揚 |
5–7, 7–6(7–1), [10–8] |
2016 | 馬利尤斯·費騰柏格 聖地亞哥·岡薩雷斯 |
斯蒂夫·約翰遜 薩姆·奎里 |
6–4, 6–4 |
2017 | 布賴恩·貝克爾 尼克拉·梅克蒂奇 |
瑞恩·哈里森 斯蒂夫·約翰遜 |
6–3, 6–4 |
紀錄
紀錄 | 秋燕 | 統計 | 年份 |
---|---|---|---|
奪冠最多 | 吉米·康納斯 錦織圭 |
4 | 1977, 1978, 1983, 1984 2013, 2014, 2015, 2016 |
連續奪冠最多 | 錦織圭 | 4 | 2013, 2014, 2015, 2016 |
進入決賽最多 | 吉米·康納斯 | 6 | 1978, 1979, 1980, 1983, 1984, 1987 |
奪冠最多男雙組合 | 托德·伍德布里奇 & 馬克·伍德福德 | 4 | 1992, 1993, 1998, 1999 |
連續奪冠最多男雙組合 | 托德·伍德布里奇 & 馬克·伍德福德 馬利尤斯·費騰柏格 & 聖地亞哥·岡薩雷斯 |
2 | 1992, 1993 & 1998, 1999 2015, 2016 |
進入決賽最多男雙組合 | 鮑勃·布賴恩 邁克·布賴恩 |
7 |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13, 2014 |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