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勤

抗日英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孫永勤(1893年—1935年5月24日),直隸省興隆縣(現河北興隆)黃花川人。[1]1931年建立民眾軍並任軍長,於1934年改編為抗日救國軍。1935年5月23日,於河北遵化日軍偽軍所包圍,突圍失敗犧牲。

事实速览 孫永勤, 軍人 ...
孫永勤
軍人
任期
1933年-1935年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893年
 大清直隸省興隆縣
逝世1935年5月24日(1935歲—05—24)(41—42歲)
 滿洲國熱河省興隆縣
國籍 中華民國
軍銜軍長
部隊民眾抗日救國軍
軍銜記錄
  • 1931年 民眾軍軍長
    1934年5月 抗日救國軍軍長
关闭

生平

孫永勤自幼習武,鋤強扶弱,後被推選為黃花川農民自衛團團長。[2]1933年3月,日軍攻占熱河,孫永勤隨後發起抗日行動。於1933年12月12日宣告成立民眾軍,並出任軍長,到1934年4月,隊伍發展到5000餘人。[1]1934年5月,民眾軍接受中共建議,改名為民眾抗日救國軍,下設4個總隊,孫永勤任軍長,[3]隊伍分散活動在青龍興隆承德平泉遷安遵化等縣。[4]先後攻打孤山子海關、半壁山警察署分駐所、黃花川與南山子取得勝利。在1934年8月前後,日偽軍屢次勸降未果後,大舉圍剿救國軍,致使救國軍嚴重減員。1935年4月中旬,日軍第7師團一部與偽軍兩個團等再度圍剿救國軍,救國軍被迫退至長城沿線。[5]1935年5月,救國軍3000餘人與日軍在深山糾纏打游擊戰。後孫永勤指揮救國軍向茅山方向撤退,請求與中國工農紅軍匯合,路上不斷與日軍、偽軍遭遇。同年5月23日夜,日本關東軍、偽軍、國民政府軍萬餘武裝圍剿救國軍於茅山。[1]孫永勤帶傷指揮隊伍作戰,命張福義、年煥興率部突圍,自己則與關元友共同留下作戰,掩護500餘名救國軍戰士突圍。[2]最終孫永勤、關元友、趙四川、王殿臣等數百名官兵壯烈殉國。[1]日軍後將孫永勤、關元友的頭顱割下示眾。[6]

紀念

  • 1935年8月,中共中央在《八一宣言》中,稱孫永勤為抗日救國而捐軀的民族英雄。[3]
  • 2014年9月1日,孫永勤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7]

相關條目

參考來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