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班布里奇(英語:William Bainbridge,1774年5月7日—1833年7月27日),美國海軍准將,曾指揮過憲法號護衛艦和費城號護衛艦等軍艦,參加過第一次巴巴里戰爭、第二次巴巴里戰爭和1812年戰爭等。
早期生活
班布里奇出生於新澤西州普林斯頓,是阿布薩隆·班布里奇和瑪麗·班布里奇的長子[1]。阿布薩隆是反對獨立派,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擔任英軍的外科醫生,後被新澤西州判為叛國罪[2][3]。
十幾歲的班布里奇在特拉華河上鍛煉成一名海員[4]。1792年,班布里奇在一艘小商船上擔任水手[5]。1796年,班布里奇從巴西回來後,在霍普號商船上服務。當船停靠在波爾多加龍河港口時,正準備第四次航行的班布里奇通過呼叫附近船隻的幫助,平息了船上的一場暴動。班布里奇受傷嚴重,幾乎喪命。由於具有勇氣和受到肯定的航海技能,班布里奇在1796年19歲時成為船長[6]。
離開法國後,班布里奇來到加勒比海。當在安提瓜和巴布達聖約翰時,一艘英國縱帆船向班布里奇打招呼,但他拒絕停船。英船向其開火,班布里奇立刻還擊,重傷英船使其投降[6][7][8]。
海軍服役
1798年,美國海軍成立,班布里奇成為一名軍官。1798年9月,班布里奇被任命為反擊號雙桅縱帆船的指揮中尉,與托馬斯·威廉斯指揮的諾福克號雙桅橫帆船一同在西印度群島海域巡邏,兩人都接受蒙特祖瑪號護衛艦艦長亞歷山大·默里的指揮[9]。1798年11月20日,班布里奇將兩艘法國軍艦錯認為英國軍艦而直接接近,因此被俘[10]。反擊號是美國海軍初期第一艘投降的軍艦,但班布里奇未因此受處罰。1799年3月,班布里奇被任命為諾福克號雙桅橫帆船船長[11][12]
。
1800年,在第一次巴巴里戰爭爆發前幾個月,班布里奇受命運送獻金交予阿爾及爾總督,以保護美國商船在地中海免於被劫。在班布里奇指揮喬治·華盛頓號單桅帆船抵達後,港口引航員引導其停泊在港口要塞的直接火力之下。總督隨後要求班布里奇將阿爾及利亞大使和獻金送往君士坦丁堡,並在航行過程中懸掛阿爾及利亞旗。在武力威懾下,班布里奇只得勉強答應[13][14]。
美國總統托馬斯·傑斐遜意識到賄賂巴巴里國家的海盜並不奏效。1803年5月21日,班布里奇被任命為費城號護衛艦艦長,參與對的黎波里的封鎖。10月21日,費城號擱淺在一處海圖中未註明的暗礁上。在經歷數小時的努力後,班布里奇決定棄船。他命令將小型武器扔出船外,用水淹掉彈藥庫,毀壞海軍信號手冊[15]。然而,在高潮位的作用下,費城號又重新漂浮起來。但此時已被的黎波里的帕夏抓獲,班布里奇和船員在的黎波里被關押了19個月[16]。
1805年,傑斐遜總統決定派出威廉·伊頓前往的黎波里去解救300名美國人質,這是美國第一次發起推翻外國政府的行動。伊頓建立了一支由20名基督徒和大約100名穆斯僱傭兵組成的部隊。在普雷斯利·奧班農的率領下,部隊長驅500英里。在阿耳戈斯號雙桅橫帆船船長艾薩克·赫爾的支援下,1805年4月27日,伊頓發動德爾納戰役並占領德爾納,由此對的黎波里造成巨大的威脅。1805年6月,總統使者托拜厄斯·利爾和海軍艦長約翰·羅傑斯與的黎波里帕夏進行了談判。
1805年6月3日,班布里奇被從的黎波里的監獄中釋放,回到美國,受到熱烈的歡迎。隨後海軍法庭調查了班布里奇的投降經過,沒有發現證據表明其存在錯誤指揮的情況,因此班布里奇得以繼續服役。隨着與巴巴里國家戰事的結束,美國海軍進行了裁軍,幾乎所有軍艦都停泊在港口內。由於意識到與英國的戰爭即將來來臨,班布里奇和斯圖爾特前往華盛頓敦促傑斐遜總統和國會加強海軍力量。在得到滿意結果後,班布里奇回到波士頓,負責位於查爾斯頓的海軍船塢[17]。
1809年,班布里奇被任命為總統號護衛艦艦長,開始在大西洋沿岸巡邏[18]。
9月15日,1812年戰爭爆發後不久,班布里奇被任命為憲法號護衛艦艦長,接替艾薩克·赫爾。憲法號被派往南大西洋巡邏[19]。
12月29日,憲法號在巴西沿海遭遇爪哇號護衛艦。爪哇號排水量1083噸,船員400名,在艦長亨利·蘭伯特指揮下正前往東印度群島[20],船上搭乘着新任命的孟買中將和前往聖赫勒拿島、好望角以及英國在印度洋和中國海地區各港口城市的職員[21]。由於憲法號船員訓練有素,而爪哇號上大量都是缺少經驗的海員和職員,因此,爪哇號最終被擊敗投降,而憲法號僅受輕傷。班布里奇在戰鬥中兩次受傷,但仍然堅持指揮。爪哇號的船員被關押在憲法號上。由於受傷嚴重且遠離美國海岸,班布里奇決定燒毀並鑿沉爪哇號[22]。1813年3月3日,美國總統詹姆斯·麥迪遜授予班布里奇國會金質獎章[23]。
在結束了與英國的戰爭後,1815年美國發動第二次巴巴里戰爭。這是美國與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領地的黎波里、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等巴巴里國家之間的第二次戰爭。班布里奇負責指揮美國艦隊對阿爾及爾進行了封鎖。
晚年生活
1820年,斯蒂芬·迪凱特在與詹姆斯·巴倫進行的決鬥中喪命。迪凱特的妻子以及眾多歷史學家都認為:班布里奇出於對年輕有為的迪凱特的長期怨恨而安排了這次決鬥。
1833年,班布里奇在費城逝世,安葬於基督堂公墓。
遺產
腳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