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沙特戰爭(阿拉伯語:الحرب العثمانية السعودية‎,英語:Ottoman–Saudi War),又稱為奧斯曼-瓦哈比戰爭(阿拉伯語:الحرب العثمانية الوهابية‎,英語:Ottoman–Wahhabi War),是1811年至1818年期間奧斯曼帝國埃及省第一沙特王國之間的戰爭。最終埃及帕夏(總督)穆罕默德·阿里帕夏在多場戰役中獲勝,並消滅第一沙特王國。

Quick Facts 奧斯曼-沙特戰爭, 日期 ...
奧斯曼-沙特戰爭
奧斯曼—沙特戰爭在沙特阿拉伯的位置
延布
延布
薩夫拉
薩夫拉
麥地那
麥地那
吉達
吉達
麥加
麥加
德拉伊耶
德拉伊耶

奧斯曼-沙特戰爭的主要戰場
日期1811年 - 1818年
地點
結果 奧斯曼帝國決定性勝利
第一沙特王國滅亡
參戰方
第一沙特王國
蓋西姆

奧斯曼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沙特·本·阿卜杜勒·阿齊茲·本·穆罕默德·本·沙特英語Saud Ibn Abdul Aziz Ibn Mohammed Ibn Saud 

阿卜杜拉·本·沙特 處決

馬哈茂德二世
穆罕默德·阿里

易卜拉欣帕夏
兵力
20,000人 50,000人
傷亡與損失
陣亡1.1萬人
負傷3千人
陣亡2千人
負傷1千人
被俘50人
Close

背景

瓦哈比派是一個由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比創立的伊斯蘭教原教旨主義教派,曾經與穆罕默德·本·沙特合作展開一場以傳播瓦哈比派學說為手段,以改革伊斯蘭教為目的的運動,並建立德拉伊耶酋長國(第一沙特王國)。在穆罕默德·本·沙特和他的兒子阿卜杜勒-阿齊茲英語Abdul-Aziz bin Muhammad的領導下,第一沙特王國不到60年就成功把勢力範圍從本身的權力基地逐步擴大到幾乎整個阿拉伯半島[1]

瓦哈比派在1802年進攻英語Wahhabi sack of Karbala什葉派聖地卡爾巴拉,在當地殺害5000人,並在伊瑪目侯賽因聖陵掠奪了很多財產;他們又在1805年佔領聖地麥加麥地那[2]。此外,瓦哈比派還襲擊奧斯曼帝國的商隊,令奧斯曼帝國的財政狀況受到影響[3]:66。第一沙特王國譴責奧斯曼帝國蘇丹,並質疑蘇丹身為哈里發漢志聖地監護人的正當性[4]。當時奧斯曼帝國的蘇丹穆斯塔法四世一方面對第一沙特王國感到苦惱,另一方面又不信任雄心勃勃的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於是便唆使穆罕默德·阿里攻打第一沙特王國,因為無論哪一方落敗,得益的都是奧斯曼帝國[3]

經過

穆罕默德·阿里早在1807年12月便接到穆斯塔法四世要求擊潰第一沙特王國的命令,卻因為埃及的政爭而無法專心處理戰務。由他率領的埃及軍隊要到1811年才重新奪回聖城麥加和麥地那的控制權[4]

不過戰爭並沒有因為埃及軍隊重奪聖城而結束,而是持續到1818年9月第一沙特王國投降為止。穆罕默德·阿里的兒子易卜拉欣帕夏在1817年從父親手上接過了指揮大權,他在和不穩定的阿拉伯部落交往的時候善用外交手腕,向他們贈送奢侈的禮物,並由此獲得他們的支持,在此期間他也深入阿拉伯半島中部,重奪歐奈宰布賴代這些內陸城鎮。之後大部分主要的阿拉伯部落都已經表示支持易卜拉欣,而易卜拉欣也開始向第一沙特王國的首都德拉伊耶進軍。雖然瓦哈比派的攻擊為他們的行軍帶來困擾,不過他們仍然在1818年4月抵達德拉伊耶。由於埃及軍隊訓練不足的關係,所以戰事一直到當年9月才因為瓦哈比派投降而結束。埃及軍隊更在翌年6月摧毀此前已由其所圍困的德拉伊耶,並在當地各主要城鎮駐軍。第一沙特王國的君主阿卜杜拉·本·沙特後來遣送君士坦丁堡處決[4]

後續

第一沙特王國的政治領袖在投降之後大都獲得赦免,不過宗教領袖卻遭受到極為殘酷的對待——大部分瓦哈比派教士都拒絕在信仰上讓步,而且奧斯曼帝國認為他們會帶來威脅,於是他們處決了這些教士,繼續打壓瓦哈比派。[4]

腳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