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天津博物館,簡稱天博,前身是1918年6月1日成立的天津博物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天津市的一座大型歷史藝術類綜合性博物館,坐落於天津市河西區友誼路與平江道交口的天津文化中心,總建築面積64,003平方米。天津博物館前身可追溯到1918年成立的天津博物院,是中國較早建立的博物館之一。天津博物館館藏為中國歷代藝術品和近現代歷史文獻、地方史料並重,現有古代青銅器、陶瓷器、法書、繪畫、玉器、璽印、文房用具、甲骨、貨幣、郵票、敦煌遺書、竹木牙角器、地方民間工藝品及近現代歷史文獻等各類藏品近20萬件,圖書資料20萬冊[2]。
天津博物館 | |
---|---|
成立 | 1918年 |
地址 | 河西區天津文化中心 |
類型 | 歷史藝術類綜合性博物館 |
策展人 | 姚暘(館長) |
公共交通 | 天津公交:天津博物館站、賓館南道站、賓館南道站[1] |
網站 | www |
地圖 | |
2007年底,天津博物館對外免費開放,2008年,天津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3],2012年遷至天津文化中心新址[4]。
天津博物館的前身是1918年6月1日成立的天津博物院。1928年11月,曾更名為河北第一博物院。1935年1月,更名為河北博物院[5]。1941年1月,河北博物院正式更名為天津特別市立博物院。
天津博物館的前身天津博物院的籌建工作始於1913年。時任直隸商品陳列所所長嚴智怡就和華學涑、陸莘農、俞品三等醞釀成立博物院之事,特別是在直隸商品陳列所進行直隸省實業大調查之時,再三關照在調查實業情況之外,還要留意本省156個縣的名勝古蹟、歷史文物、風俗掌故等資料和實物,以為建院之需。1915年,美國舉辦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北洋政府農商部全權辦理參博事宜,各省成立籌備巴拿馬賽會出口協會,徵集參博物品。嚴修次子嚴智怡出席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時,考察了美國教育與博物館。回國後,嚴智怡、李琴湘、華學涑等開始着手在天津籌備博物館。1916年2月,直隸巡按使公署教育科、天津縣勸學所及省立各學校,向直隸省巡按使朱家寶提出申請,創辦博物院,「定名為天津博物院,委託直隸商品陳列所代為籌備」。同年4月,天津博物院籌備處在河北公園(今天津中山公園)內的直隸省商品陳列所成立並開始徵集藏品。天津博物院籌備處計劃於1917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但因當年9月天津遭遇洪水而推遲[6]。
1918年6月1日,天津博物院首次召開為期兩個月展覽會,被視為天津博物院的正式成立。展覽會仿照巴拿馬萬國博看會的格局布置,分為五大部分,分別是陳列館、演說壇、武術館、遊藝部和餘興部,陳列館內容分為自然、歷史兩部分,其中自然部分是中國境內第一次使用「帕諾拉瑪式」陳列法的陳列方法[7]。這次展會展品2萬件,參觀人次近3萬。展覽會後,博物院遷往種植園(今北寧公園)東側的舊勸業道署。1920年7月,河北省實業廳復令各直轄機關協助提供博物館經費。同年,宋代古器物在巨鹿縣被發現,天津博物院組織搜集並對公眾答疑。1922年,經實業廳厘定博物院章程,「以本院成立,咸賴公私機關及各人贊助之力,因組織董事會,凡補助經費之學校機關團體或各人捐助資金物品價值至二百元以上者,皆推為本院董事,共負監督指導之責」,首屆董事會成立。至此,天津博物院正式由董事會運營,其經濟來源為直隸實業廳為主、民間自籌為輔[5]。
1923年2月25日,在個人捐助的支持下,經過多年籌備,天津博物院第二次開館[8]。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天津博物院受到波及,根據1942年出版的《天津特別市市立博物院概況》記載,當時天津博物院「終歲為軍隊駐紮,屋宇器用,大半摧毀,猶幸陳列物品緘扃牢固,尚無損失。本院因無固定基金,又不支領經費,數年之中,補助中斷,業務益陷停頓」[9]。1928年冬,河北省政府委員會決定,博物館經費由省財政撥付,實行全額撥款,並將天津博物院更名為「河北第一博物院」。同年,原天津社會教育廣智館更名為天津廣智館[5]。
1929年冬,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駐紮在博物院內的軍隊撤離。1930年1月,博物院得以恢復展覽。同年10月,天津市立美術館成立並舉辦第一次展覽會。1931年9月,《河北第一博物院半月刊》正式刊發[5]。1933年5月,在河北省政府委員會決定,將博物院每月所領款項改為補助費,由全額撥款改為差額補助,減少了經費的支持。1934年12月,河北省政府批准,自1935年1月1日始,河北第一博物院更名為「河北博物院」,並修正博物院章程[5]。
1937年7月,日本軍隊占領天津後,對博物院進行了洗劫。河北博物院暫借天津市立美術館設立辦事處。1938年5月,河北省公署同意將南北運河河務局在宙緯路的西院1座樓房及8間平房作為博物院新址。同年11月,博物院將辦事處移入新址。1939年12月,河北省公署停發各機關補助費,導致博物院無法維持。1940年5月22日,天津特別市公署接收並核發經費。1941年1月,河北博物院正式更名為天津特別市立博物院。天津市立美術館更名為天津市立藝術館。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更名為「河北省立天津博物館」[5]。
中國共產黨攻占天津後,河北省立天津博物館由天津市教育局接管,並於1949年初更名「天津市立博物館」。1950年11月,該館改屬天津市文化事業管理局,遂更名為「天津市立第一博物館」,直至1952年10月。天津社會教育辦事處存在於1915年至1925年。1925年1月在此處基礎上成立天津廣智館。1937年7月30日閉館。1945年8月15日恢復。中國共產黨攻占天津後,該館由天津市教育局接管。1950年11月改屬於天津市文化事業管理局,遂更名為「天津市立第二博物館」,直至1952年10月。中國共產黨攻占天津後,天津市市立藝術館由天津市教育局接管。1950年11月起歸屬天津市文化事業管理局,並未更名。天津華北城鄉物資交流展覽會,始建於1951年7月10日。1954年5月16日,又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華北人民博覽館,直至1955年3月結束。1952年6月,天津市立第一博物館與市立第二博物館開始籌劃合併事宜。1952年10月20日,天津市歷史博物館正式成立,館址位於南開區二緯路。1952年底和1955年3月,天津市市立藝術館和華北人民博覽館分別併入。至此,天津市歷史博物館的建制基本定型。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始建於1957年12月10日,是天津市文化局抽調出歷史博物館的藝術部,並在其基礎上組建的。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將部分歷史文物中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調撥給天津市藝術博物館保存[5]。
1968年8月,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以及「泥人張」彩塑工作室曾合併組建天津市博物館。1972年8月,天津市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展覽館與天津市博物館合併。1973年10月,又恢復至合併前的建制。1984年2月,天津市文化局文物管理處所屬的考古隊併入原天津市歷史博物館,成為考古部。2003年,原天津歷史博物館考古部併入新成立的天津市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2004年12月,由原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合併而成的天津博物館正式開館[5]。
2004年12月20日,天津市歷史博物館與天津市藝術博物館合併而成的天津博物館,在河西區友誼路31號的新館址正式對社會開放。2008年,位於天津文化中心區域內的天津博物館新館開工建設,並於2012年落成並對外開放。[10]
天津博物館2012年啟用的新館舍總建築面積6.4萬平方米,共設13個展廳,展廳總面積1.4萬平方米,其中有2800平米為臨時交流展廳,地下庫房面積1.1萬平方米近400人的國際報告廳,還有一處可容納。分為地上五層,地下一層。整座建築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院設計,2012年5月建成,共投資超過8億元。天津博物館是用「世紀之窗」的概念展現天津的歷史和地位。博物館北向入口的設計概念用「重門疊澀」作為天博「世紀之窗」的開端,這個入口空間寬50米,高17米,分為六層逐級放大的疊澀,代表着天津衛建城600年的歷史。進入博物館後則是天博「世紀之窗」的核心區域「時光隧道」,也就是連接各展廳的公共大廳,「」時光隧道寬30米、長80米、高14米,大廳逐級向上升,由低到高分別連接着古代、近代和現代展廳。逐級而上就可以參觀各個時代的展廳,這也就是「時光隧道」形成的概念。「世紀之窗」的終點是寬100m、高12m的宏大的「未來大廳」,因為玻璃幕牆的關係使得「未來大廳」成為博物館內最明亮的空間。古銅色是該概念的基調,顯示出天津厚重的傳統。博物館主體由淺黃色石材構成,使得博物館體現出厚重有力的體量感[11][12]。
天津博物館新館常設三個基本陳列:以古代天津為主題的《天津人文的由來》、以近代天津為主題的《中華百年看天津》和館藏精品文物為主題《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2012年起,天津博物館先後展出「安和常樂——吉祥文物陳列」、「天與民藏——京津冀民間收藏文化圖片展」「吳門書畫特展」「清代前期繪畫特展」「清代中期繪畫特展」「文海擷珍——天津博物館藏近代文獻展」「青藍雅靜——館藏明清青花瓷器陳列」「聚賞珍玉——中國古代玉器陳列」「鏡影——天津博物館藏古代銅鏡展」、吉祥文化、「硯拓——天津博物館藏古硯與拓片展」「硯拓——天津博物館藏古硯與拓片」等幾十場文物藝術品專題陳列[13][14]。
《耀世奇珍——館藏文物精品陳列》是天津博物館常設展覽之一,在面積為840平方米的展廳內展出了63件套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其中古代青銅器、玉器、書畫、瓷器、工藝等類別,其中包括兩件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分別是太保鼎和隋白釉龍柄雙聯傳瓶[15]。
天津博物館藏有的太保鼎是清道光或咸豐年間出土於山東壽張縣的商周時期青銅器的典型代表「梁山七器」之一 ,鼎通高近58厘米,口長近36厘米,寬約23厘米,重達26千克。鼎口有雕有雙獸的立耳,蕉葉紋與饕餮紋裝飾在鼎腹部,四角裝飾有扉棱,有四隻裝飾有扉棱及中部有裝飾圓盤的柱足。這種柱足是發現的商周時期青銅器中獨有的。腹內壁鑄有「大保鑄」三個字,據查此鼎為西周成王時的太保召公奭所鑄。太保鼎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級文物,禁止出境展覽文物之一[16]。
白釉龍柄雙聯傳瓶是另一件藏於天津博物館的國家一級文物且為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白釉龍柄雙聯傳瓶高18.5厘米 ,口徑超過5厘米 ,底徑約2.5厘米,腹徑則由11厘米,通體為白釉。瓶單頸,雙腹由兩個環形系相連,瓶肩有兩條手工捏塑的龍形柄,龍頭攤入瓶口。此瓶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的出土於隋李靜訓墓的白瓷雙腹龍柄傳瓶造型相同,但瓶底刻有「此傳瓶,有並」的字樣,白瓷雙腹龍柄傳瓶則沒有刻款。此瓶不僅為該類文物提供了名稱參考,也代表了隋代白瓷製作的最高工藝水平[17]。
該展區的展品還有高約11厘米,寬超過13.5厘米的銅鎏金五世達賴坐像,坐像的第五世達賴喇嘛盤坐在方形的坐墊上,身披袈裟,頭戴桃型僧帽,右手施觸地印,左手施定印托經[18]。
還有高超過16厘米,口徑4厘米,底徑5厘米的乾隆款琺瑯彩芍藥雛雞圖玉壺春瓶,瓶身釉面潔白,並配有兩組蕉葉紋和芍藥雛雞圖的琺瑯彩繪畫,空白處有題詩:「青扶承露蕊,紅妥出闌枝」以及朱文「春和」印、白文「翠鋪」印、朱文「霞映」印,底部有「乾隆年制」的楷書款,此瓶原為清宮舊藏,後轉入潘之翹之手,1960年代被天津博物館徵購[19]。
以及清乾隆年間的黃玉雲紋龍首四耳瓶,該瓶高不到19厘米,寬約9厘米,口徑約5厘米,是由新疆黃玉雕琢而成,瓶口方圓,瓶頸則雕有四雲紋耳,瓶身刻有細雲紋,底部則是圓雕龍首,座後有捲雲紋使得龍頭看起來穿出雲朵而龍尾則藏於雲中[20]。
另外該展館還有一對碧玉獸面紋提梁卣,該對提梁卣通高近30厘米,腹徑約14厘米,是由一整塊新疆和田碧玉雕琢而成的仿商代銅卣的直頸玉卣。該對提梁卣雕刻有獸面紋,肩部則是方形雙耳並套有雙龍首提梁活環,六條對稱的棱脊貫穿蓋到底[21]。
另外還有由一塊翡翠拋開製成一對的翡翠纏枝菊花紋環耳扁蓋瓶,該對瓶高42.8厘米,口徑9.6×5.4厘米,呈現淡翠綠色以及少許淡粉色,蓋有桃形鈕以及纏枝菊花紋,瓶身兩側也雕有纏枝菊花紋並在瓶肩部套有活環。對花和葉紋的雕刻技法具有阿拉伯風格[22]。
戰國 楚王酓(悍)鼎也是天津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之一,該鼎通高53厘米、口徑超過45厘米、腹圍將近150厘米。在鼎的蓋內、口沿、腹部等處有60字的銘文。記載了楚幽王用繳獲的兵器鑄成此鼎的歷史事實。該鼎與另一件形制相同、大小相同、銘文相同的鼎出土於安徽壽縣朱家集(今屬長豐縣)李三孤堆,另一件鼎藏於國家博物館[23]。
天津博物館館藏的夔紋禁是僅存兩件的西周銅禁之一,禁高23厘米,長126厘米,寬超過46厘米,整體成長方形,中空無底,頂部有三個橢圓形子口,禁前後有2排16個長方形孔,左右有4個長方形孔。四周都裝飾有夔紋[24]。 除此之外,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黃玉豬龍,戰國時期的青玉行氣銘飾,東漢時期的青玉雙螭谷紋璧,唐代的摹王羲之草書寒切帖卷,宋代的定窯白釉印花牡丹紋盤、哥窯盤、鈞窯玫瑰紫釉葵式三足洗、汝窯盤、張擇端所繪的金明池爭標圖頁、趙孟堅所繪的水仙圖卷,南宋的玉壺冰琴,元代邊魯所繪的起居平安圖軸、錢選所繪的花鳥圖卷、青玉翼龍紋雙耳壺,明代的釉里紅松竹梅紋罈、宣德款青花海水雲龍紋天球瓶、顧從義摹刻石鼓文石硯、仇英所繪的桃源仙境圖軸、甜白釉梅瓶,清代的萬笏朝天卷、青玉孝淑睿皇后諡冊、散秩大臣喀喇巴圖魯阿玉錫像軸、朱耷所畫的河上花圖卷、雍正二年試乙號樣款粉彩荷蓮紋盤、翡翠蟈蟈白菜、祺皇貴太妃之寶銀璽等文物均在此展館展出[25]。
「中華百年看天津」是天津博物館常設陳列之一,該展展出了鴉片戰爭起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天津的歷史和天津城市發展的歷程。占地2600平方米的陳列內容共分為9個部分,分別是「天津歷史的積澱」、「英勇悲壯的抗爭」、「工業文明的啟蒙」、「殖民統治的見證」、「北洋新政的誕生」、「 中西文化的交匯」、「北方經濟的中心 」、「日本侵華的基地 」、「紅色風攀的雷鳴」,這9部分也構成了陳列序廳中巨大船錨上的浮雕,代表各國文化的浮雕的下方是破碎的地板,代表着外國文化入侵中的天津[26]。展覽採用史、志複合體例,複合近代史有始有終的發展規律又滿足發掘內涵的需要[27]。展館獨特的門樓設計,讓各個展室連接的自然,洋樓的設計則讓觀眾有一種置身其中的感覺,而建築模型則是直觀的讓觀眾們感受到當時建築的樣貌[26]。展覽從抵禦外侮、政治變革、經濟發展、文化交融新民主主義革命等方面揭示了天津在商業城市發展、中西文化交融的過程[28]。再此展區內可以看到當時各租界的界碑,近代工業機械如水泵、軋花機、電動機,當時的武器、牌匾、石像、石碑、文獻資料等珍貴文物[29]。
青藍雅靜——館藏明清青花瓷器陳列是天津博物館常設的主題展覽之一,該展區按時間順序分為9個部分,分別是由初創到成熟的「唐代-元代青花(公元618年-1358年)」、因為朝野動盪而導致的「空白期」的「明代正統-天順青花(公元1436年-1464年)」、發展平穩,常見阿拉伯文的「明代成化-正德青花(公元1465年-1521年)」、常見道教題材、「福」、「壽」字樣的吉祥祈福內容的「明代嘉靖-萬曆青花(公元1522年-1620年)」、多見山水題材的「明代天啟-崇禎青花(公元1621年-1544年)」、多見民窯器物的「清代順治青花(公元1644年-1661年)」、包括「青花五彩」的康熙青花、柔美俊秀的雍正青花以及造型繁多、善於仿古的乾隆青花的「清代康熙-乾隆青花(公元1662年-1795年)」、工藝粗糙、造型笨拙,常見「浪蕩釉」的「清代嘉慶-咸豐青花(公元1796年-1861年)」、外銷並被仿製的韓國、日本、越南、伊朗、英國、法國、荷蘭的「外銷青花瓷」。共展出超過250件青花瓷文物[30]。在該展區內可以看到因為明武宗重視伊斯蘭教,故在當時非常流行有祈福主題的阿拉伯文字的青花瓷,例如上小下大,中空的,器座身繪有纏枝紋,並有阿拉伯文字的正德款青花阿拉伯文器座[31],用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蘇麻離青」料所繪的永樂青花龍紋扁壺等明清時代為主的青花瓷器[32]。
聚賞珍玉——中國古代玉器陳列是天津博物館常設的主題展覽之一,陳列內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考古發掘的玉器以及學術界對玉器研究的情況。內容共分7個部分共33個專題[33]。7個部分分別是「玉蘊神奇——新石器時代玉器」、「玉炫王權——商代玉器」、「以玉從禮——周代玉器」、「玉兆禎祥——漢代玉器」、「玉之新韻——魏晉南北朝玉器」、「美玉紛繁——唐宋遼金玉器」、「玉之大成——明清玉器」。玉器主題內容包括從漢代吉祥文化到唐代的佛教到宋元阿拉伯文字到清代的痕都斯坦玉等[33]。在此區可以看到形制類似於漢代直筒式玉卮的高超過11厘米、口徑超過5厘米、寬約7厘米、足徑4厘米宋代白玉雲紋卮[34],刻有「健康」的阿拉伯文的文宋代青玉牌,仿照西周青銅簋的明代墨玉龍紋直線紋雙耳簋等玉器[35]。
鏡影——天津博物館藏古代銅鏡展是天津博物館常設的主題展覽之一,天津博物館共收藏銅鏡約1000面,此展展出了從新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近170面銅鏡,展覽分為五部分,分別是「自然質樸 邁向成熟——先秦時期的銅鏡」、「清靜無為 羽化升仙——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銅鏡」、「千姿百態 兼容並蓄——隋唐時期的銅鏡」、「純真寫實 世俗風貌——宋元明清時期的銅鏡」和「九河下梢 底蘊豐富——天津地區出土的銅鏡」[36]。在該展中可以看到戰國時期的四山紋鏡、唐代極為罕見的唐代羽人瑞獸葡萄紋鏡等銅鏡[37]。
天津博物館目前免費開放,觀眾在開放時間內可憑有效證件到領票處領取參觀門票,團體觀眾需預約參觀。天津博物館的開放時間為每周二至周日的上午九點至下午四點半,下午四點停止領票,周一閉館。[3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