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陸漂移學說是解釋大陸和海洋的分布以及大陸之間存在的構造、地質和物理相似性的假說,認為各大陸是由一個巨大的陸塊漂移、分開而形成的[1]。最初由亞伯拉罕·奧特柳斯在1596年提出,後來德國科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1912年加以闡述,中文中「大陸漂移說」、「大陸漂移假說」均指同一概念。這個大膽的學說一直被學界忽視,直至1960年代海洋擴張說出現,令大陸飄移說得以發展,後來更闡述為板塊構造理論。大陸漂移的想法已經被板塊構造理論納入,解釋大陸如何移動[2]。而大陸漂移學說也是學術界上少數成功由邊緣科學學說翻身成為主流理論的例子。[3]
主要內容為遠古時代的地球只有一塊「泛古陸」或稱盤古大陸的龐大陸地,被稱為「泛大洋」的水域包圍,大約於2億年以前「泛大陸」開始破裂,到距今約二、三百萬年以前,漂移的大陸形成現在的七大洲和五大洋的基本地貌。
值得一提的是大陸漂移學說與板塊構造學說有些根本的不同,前者假設推動力是潮汐,後者假想推動力是由於地幔出現對流,拖動板塊。但在魏格納1929年第四版的《大陸和海洋的形成》中,他已經接受了地幔對流提供動力的思想。
亞伯拉罕·奧特柳斯在他的地理百科全書中提及美洲是「因地震與潮汐而從歐洲及非洲分裂出去」及「如果有人拿出世界地圖,然後仔細觀測三大洲的海岸線,就會發現(大陸)分裂的痕跡」。
來自南非的地質學家亞歷山大·杜托伊特和英國的阿瑟·霍爾姆斯都支持阿爾弗雷德·魏格納的假說。到了1950年代,大陸飄移學說仍然得不到普遍接受。當時更受接受的是陸橋學說。
在1960年代前,終於出現轉機。羅伯特·迪茨、布魯斯·希曾和哈利·哈蒙德·赫斯得出一份地質研究報告,這就是海底擴張學說,得出實在的地質證據,解釋了三大洲為何分裂,令大陸漂移學說更具說服力。
首先,假設地球內部是玄武岩質,而地表則是花崗岩質,而大陸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一樣,浮在融熔狀的玄武岩上。大陸因為潮汐的推動而移動分離。
此學說在韋格納因北極考察中,遭遇暴風雪而喪生之後就沉寂一時,到了六十年代,海底擴張學說中的地質報告證明了大西洋正在擴張,而三大洲就漸漸分離,令學界重新研究大陸漂移學說,後來更有人提出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亦是現今地質學根基。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