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聖遺音是唐朝肅宗元年(756年)時由四川斫琴世家雷氏為皇室斫成的古琴,現存兩床,其中一床原為王世襄所藏,2003年以891萬人民幣成交,是當時拍賣價最高的古琴,後在2011年以1.15億人民幣的價格再次拍賣,這個價格僅次於1.3664億的宋琴松石間意;另一床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1]其名取自王符《潛夫論·潛嘆》中的「昔唐堯之大聖也,聰明宣昭。虞舜之大聖也,德音發聞。」[2]
此大聖遺音屬伏羲式、由桐木斫製,尺寸不詳,以鹿角霜為灰胎,髤紫漆,金徽玉軫,龍池為圓形,鳳沼為橢圓形。通體蛇腹斷,琴額有冰紋斷。琴腹龍池上方刻草書「大聖遺音」,內刻隸書年款「至德丙申」,兩側刻隸書「嶧陽之桐,空桑之材,鳳鳴秋月,鶴舞瑤臺」,龍池下方是方印「困學」和「玉振」,其中「困學」印還見於其他五床現存的唐琴,只有「玉振」是僅見於此。所有字、印除去年款以外皆髹金。琴軫和琴足製於明,質地為青玉。[3][4]
該床琴自唐朝以來沒有經過大修,傳世琴中十分難見。管平湖認為這床琴是現存唯一具備《琴操》中琴應該有的「九德」,即「奇、古、透、潤、靜、圓、勻、清、芳」者。[2]
楊時百的《琴學叢書·藏琴錄·籠門寒玉》曾記載:「西園主人(溥侗)因『大聖遺音』『玉振』印上有印方寸『困學』二字,定為鮮于伯機印,或『玉振』亦鮮于氏印也。」但鄭珉中認為此說過於武斷,他認為「玉振」一定不是鮮于氏印,其它刻有此印的琴也看不出和鮮于氏有什麼關係。[2]
近代有跡可循的收藏家最早為琴人錫寶臣,之後可能是在1946年至1948年間王世襄、袁荃猷夫婦以「飾物三件及日本版《唐宋元明名畫大觀》,再加翠戒指三枚」從其孫章則川處換得。[4][5] 當時琴的情況很差,由管平湖替王世襄聘請銅器修復家高英製作銅套,又請金禹民刻:「世襄、荃猷,鬻書典釵,易此枯桐」,由管平湖安裝、修復。[4] 2003年11月以891萬人民幣的價格刷新當年九霄環佩創下的古琴拍賣紀錄,2011年5月22日在嘉德春拍中再次成交,價格達1.15億,僅次於1.3664億的宋琴松石間意。在拍賣舉行前的《「高山流水」——古琴藝術展》上,曾由琴家成公亮彈奏此琴。[6][7][8]
神農式的大聖遺音現藏於故宮博物院。[4]琴長120公分(47英寸),肩寬20.5公分(8.1英寸),尾寬13.4公分(5.3英寸)。[9]桐木製,髹栗殼色漆、其上罩有黑漆,還有朱漆補綴期間。斷紋為蛇腹間牛毛斷紋。龍池兩側刻「巨壑迎秋,寒江印月。萬籟悠悠,孤桐颯裂」。其他形制均與前者相同。[2]
清朝時藏於宮中,但具體的歷史已經無法查證。在清宮南庫中因久無人打理而積滿水鏽,清宮善後委員會清點時標記為「破琴一張」,編號崑字一〇七號。幾十年後在1947年由於故宮博物館任職的王世襄發現,並轉入珍寶庫。1949年他得到館長馬衡批准,將此琴交由管平湖修復。[9][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