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福仁宮,是位於臺灣桃園市大溪區大溪老街上的開漳聖王廟,由埔頂仁和宮分靈,廣場有打大陀螺的文化與競賽,非常熱鬧,聖蹟頻傳,在地人的主要信仰。
廟身簡介
嘉慶十八年(1813年)建立,占地3百多坪,為桃園供奉開漳聖王廟宇[a]占地最廣者[1]。位在福仁里[2]的和平路100號[3]。
此廟虎邊牆壁鑲有一塊與林本源家族有關。1911年,林本源商號想拓墾大溪地區的葫蘆坑。該地又稱為「龍過脈」,被視為風水寶地。大溪人獲悉後緊張,由當時地方仕紳耆老出面勸止林本源家族。經過協調,最後將開挖處填平並恢復原狀,地方人士就在此廟設置石碑為證。在葫蘆坑也有設立,但已不知去向。[3]
祭祀活動
由於地處大溪老街,有遊客入內參拜讓福仁宮香火興盛,每年農曆二月十一日開漳聖王誕辰前夕福仁宮舉辦慶典,為該地最熱鬧時期[1]。廟中二樓有祭祀天上聖母的大溪天后宮[4]。亦祭祀魯班,由木器、家具業為主要成員的大溪鎮協義社在農曆五月初七遊街繞境[5]。此閩南文化的廟也有祭祀客家和潮汕神祇三山國王,顯現了當地的包容性[6]。
過去艋舺可沿大漢溪直溯大溪,吸引不同族群進入大嵙崁山地從事樟腦業,但也會與原住民起衝突,因此閩南與客家間需要團結[6]。當時常為爭奪水源引起族群械鬥,在地方長老商議下,決定於大溪福仁宮的開漳聖王農曆二月十一日誕辰時,每年由十大姓氏輪流殺神豬[b]宴客,族群間因才和諧共處[8][9]。順序分別是:一李姓;二江姓;三林姓;四簡姓;五張廖姓;六黃姓;七呂姓;八王游姓;九陳姓;十雜姓[8][9][10]。
在1952年報導時,由簡姓主辦,共宰豬二百八十餘頭,最肥者八百餘台斤,耗費在新台幣六十餘萬元,被記者批判浪費[11]。1999年為李姓舉辦,住大溪鎮中華路的李和雄養的神豬,以一千五百多台斤打破歷年紀錄[10][12]。李和雄說他花了三個月看了一萬多頭,才在豐原找到一隻四百多斤的豬,以七萬元購回後用番茄鰹魚罐頭加上牛奶等,養到一千五百多斤,還為讓大溪李姓善信足夠面子,婉拒了三峽祖師廟以一百六十萬收購[12]。次年輪到江姓時,為江聯輝奪冠,豬重一千二百台斤[13]。2001年,林氏宗親改評比豬公造型的素食[14]。到了2006年,王游姓宗親會還邀請大溪鎮各國小製作創意造型的神豬像,由大溪國小得第一,至於神豬比賽冠軍則是王有成的一千二百六十台豬[15]。後來2014年黃姓輪值時只有鎮民黃金原一人參賽,殺豬公的師傅本地還找不到,只能從平鎮請來[8][9]。
大溪陀螺
大溪陀螺專家吳建五表示,臺灣打大陀螺的文化起源於1968年的大溪老街,每年大溪文藝季或陣頭遶境都有團體在福仁宮廣場表演打陀螺,是大溪不可或缺的文化特色[16]。
1968年8月,從事雕刻業的簡武雄見到孩童在打小陀螺,心想成人也應該可以打大陀螺,就找木器行朋友用車床製作一個五台斤重的陀螺。當時為木匠學徒的王銘祥成功讓此陀螺旋轉,於是簡武雄興致更高,接著再製作更重的陀螺,還於出現五十斤的大陀螺,轟動了大溪鎮。次年農曆正月初二、三,大溪鎮舉辦了這項史無前例的陀螺大競賽。後來一陣子,陀螺大賽的盛況遂不曾再現,直到1981年7月20日成立大溪鎮陀螺俱樂部,並在此廟廣場舉行陀螺王表演賽,更計畫舉辦全臺灣的陀螺王競賽。[17]
之後,福仁宮廣場前會舉行民俗技藝競賽,在1982年10月1日還獲得比利時國家廣播公司採訪[18]。陀螺玩家會在此廟廟埕的水泥地打陀螺,以吸引遊客觀看[16]。達文西瓜藝文館館長黃建義回憶成名後的鳳飛飛回家鄉時,喜歡在福仁宮廣場前套圈圈、打陀螺[19]。
但2013年時,桃園縣政府施行名為「鳳飛飛足跡與入口意象」的工程,在此廟埕鋪上石板地磚,造成大陀螺不易旋轉。玩家只好移到有馬路經過、廣場不大的大溪普濟堂前打陀螺,相當不方便。對於居民擔心打陀螺文化就此逐漸式微,觀行局觀光發展科長張襄華建議,可在地磚上放鐵盤後再打;吳建五回應,鐵盤面積太小,不適合大型陀螺而且攜帶不便與昂貴。[16]
註釋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