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台灣日治時期士林地區之行政區劃,為台北州七星郡重要城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士林街(日語:士林街/しりんがい Shirin gai)為台灣日治時期士林地區之行政區劃,為台北州七星郡重要城鎮。士林街之區劃名稱為1920年(大正九年)所制定,因包含洲美地區,面積較今士林區大。該境域在史前時期為芝山岩文化發源地,在清朝稱「八芝蘭」,而士林之名因「下樹林」及該地區「寓有士子如林」而轉稱。
在1920年至1933年間為士林庄,在1933年升格為士林街之後,直至1945年中華民國時期後,士林名稱仍舊沿用,僅將「街」改為「鎮」。1949年,士林鎮改歸陽明山管理局所管,1968年才歸台北市所管,仍稱士林區。
士林地區在清治時期及日治時期初期屬芝蘭一堡、芝蘭二堡的街庄,在1895年6月隸屬「臺北縣直轄」,在1897年7月1日隸屬「士林辨務署」。1898年6月28日,士林辨務署被併入臺北辨務署,改為士林支署。1901年11月11日,臺灣的行政區劃改為二十廳,士林地區隸屬「臺北廳士林支廳」。1901年12月17日,臺北廳劃分為39個區,士林地區被劃分為第9、12、14區[1]。1902年7月31日,芝蘭一堡實施街庄整併[2]。1904年4月1日,芝蘭二堡實施街庄整併[3]。1905年4月19日,士林支廳的東勢莊改為「下東勢莊」,以區別錫口支廳的頂東勢莊[4]。1906年1月1日,臺北廳改設置以地名稱呼的28個區,士林地區被劃分為士林區、社仔區、和尚洲區[5]。此時的街庄如下:
1920年10月1日,原堡里之行政區廢除,街庄改為大字;前述18街庄合併為臺北州七星郡「士林莊」,轄域內分為士林、林子口、福德洋、石角、湳雅、洲尾、三角埔、下東勢、公館地、永福、雙溪、坪頂、菁礐、草山、七股、社子、溪洲底、和尚洲中洲埔等18個大字。1933年12月20日,士林莊升格為「士林街」。
二戰後,士林街在1946年1月16日改為「士林鎮」,隸屬臺北縣七星區,1947年1月改隸淡水區。1949年8月26日,成為臺北縣陽明山管理局士林鎮。1968年7月1日,成為臺北市「士林區」。1990年3月12日,台北市16區重組成12區時,洲尾(已經改名洲美)劃入北投區。
1901年 | 1906年[5] | 1920年-1933年 | 1990年 | |||
---|---|---|---|---|---|---|
區[1] | 街庄[2][3] | 區 | 街庄 | 街庄 | 大字 | 區 |
第9區 | 士林街 | 士林區 | 士林街 | 士林莊 | 士林 | 士林區 |
林仔口莊 溪洲仔(部分) | 林仔口莊 | 林子口 | ||||
福德洋莊(部分)、士林舊街、洲尾莊(部分)、山仔腳莊 | 福德洋莊 | 福德洋 | ||||
大石閣莊、東勢莊(部分) | 石角 | 石角 | ||||
湳雅莊 | 湳雅莊 | 湳雅 | ||||
洲尾莊(部分) | 洲尾莊 | 洲尾 | ||||
三角埔莊(部分) | 三角埔莊 | 三角埔 | ||||
東勢莊(部分) | 下東勢莊 | 下東勢 | ||||
公館地莊(部分) | 公館地莊 | 公館地 | ||||
永福莊(部分) | 永福莊 | 永福 | ||||
內雙溪莊、雙溪半嶺莊、雙溪口莊 | 雙溪莊 | 雙溪 | ||||
坪頂莊(部分) | 坪頂莊 | 坪頂 | ||||
菁礐莊(部分) | 菁礐莊 | 菁礐 | ||||
草山莊 | 草山莊 | 草山 | ||||
七股莊 | 七股 | |||||
第12區 | 後港墘莊、葫蘆堵莊、渡仔頭莊、三角埔莊、社仔莊 | 社仔區 | 社仔莊 | 社子 | ||
溪洲底莊、溪洲仔莊、溪沙尾莊 崙仔頂莊 | 溪洲底莊 | 溪洲底 | 北投區 | |||
第14區 | 和尚洲中洲埔莊 | 和尚洲區 | 和尚洲中洲埔莊 | 和尚洲中洲埔 | 士林區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