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谷(西班牙文:Valle de México)位於墨西哥中部,屬於一個高原區域,四面環山,曾是多個前哥倫布時期中部美洲文明的中心,包括特奧蒂瓦坎、托爾特克和阿茲特克。
「阿納瓦克」(古代納瓦特爾語"Anahuac",意為「水中間之陸地」)以及「墨西哥盆地」(Basin of Mexico)均指代墨西哥谷。
墨西哥谷坐落於跨墨西哥火山帶[1][2],涵蓋了大墨西哥城的大部份區域,以及墨西哥州、伊達爾戈州、特拉斯卡拉和普埃布拉州的部份地區[1]。
墨西哥谷的地形由由數百萬年前的火山活動形成,造就了一個沒有自然排水出口的封閉盆地,形成多個相互連接的湖泊。[3]周圍的西馬德雷山脈界定了其邊界。這片地區的獨特地形、肥沃的火山土壤和豐富的淡水資源使其成為早期人類定居的理想之地。考古學證據表明,這裡早在12,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氣候溫和,資源豐富,支持大規模農業[4]。
公元1世紀,特奧蒂瓦坎文明崛起,建立了特奧蒂瓦坎城,以其宏偉的金字塔和複雜的城市規劃而聞名。1325年,說納瓦特爾語的墨西加人在特斯科科湖[1]中建立了特諾奇提特蘭城。這個城市迅速發展,成為強大而複雜的大都市,擁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廟宇、宮殿和公共建築,直至15世紀初,都是阿茲特克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西班牙人到達時,墨西哥谷已是一個人口繁盛的文明中心,人口約100萬。在西班牙征服阿茲特克帝國後,西班牙人重建了特諾奇提特蘭,並將其重新命名為墨西哥城[5]。當時,谷中有五個湖泊,但西班牙人為擴建墨西哥城,逐漸排乾了湖泊的水,以防洪水威脅[4]。儘管戰爭與疾病奪去了許多當地人的生命,到1900年時,這裡的總人口依然達到了100萬[6]。
進入20和21世紀,隨着工業化的推進,墨西哥谷的人口迅速增長,自1900年以來,人口每十五年翻一番,目前達到了2100萬。儘管這裡一直是文明的搖籃,但也面臨快速城市化和水資源短缺等挑戰。歷史湖泊因城市擴張和水管理問題大部分被排乾,當前正進行生態保護工作,以恢復環境質量並保護文化遺產。[7][8]
歷史與人類棲息地
得益於豐富的自然資源,墨西哥谷吸引了早期人類的定居[4]。
一般而言,中美洲的人類在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逐漸進入農業社會。墨西哥谷最古老的人類定居點是Tlapacoya,位於現在墨西哥州東南角的澤爾高湖邊,考古學證據表明這一地點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2,000年。
公元前10,000年之後,史前人類的遺物開始迅速增多。其他早期定居點包括Tepexpan、Los Reyes Acozac、San Bartolo Atepehuacan、Chimalhuacán和Los Reyes La Paz,儘管具體時間尚無確切證據。在Tlapacoya發現的人類遺骸和一些人工製品(如黑曜石劍)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0年,當時該地區氣候半乾燥,生活着駱駝、美洲野牛和馬。[9]然而,具體時間仍存在爭議。
猛獁象也曾棲息於此,墨西哥谷是墨西哥境內猛獁象狩獵點最集中的地區,尤其是在特斯科科湖岸邊及周邊自治市中。[10]這些地方的農田至今仍能挖掘出猛獁象的骨骼。大量猛獁象化石在墨西哥城地鐵建設時發現,特別是在Colonia del Valle中心、琳達維斯特中北部和科約阿坎區北部都有重大發現。墨西哥城地鐵四號線的標誌便是一頭猛獁象。墨西哥谷地區最豐富的猛獁象化石發掘點則位於Tocuila古生物博物館,位於墨西哥州特斯科科北部,面積達45公頃(110英畝)。[10]
特拉蒂爾科是位於墨西哥谷的一座大型前哥倫布時期村莊,靠近現代墨西哥城的同名小鎮。它是墨西哥谷中第一個特大型居民點,興盛於公元前1200年至200年間(前古典期中期),位於特斯科科湖的西岸[11]。起初,這裡被視為一個史前墓地,但隨着考古研究的深入,發現許多墓葬實際上位於房屋之下,後來被重新分類為主要酋長的領地。特拉蒂爾科人以農業為生,種植豆類、莧屬植物、南瓜和紅辣椒。公元前1000至700年間,這裡達到最繁榮的時期[11]。
與特拉蒂爾科古老程度相當的還有Cuicuilco[12]。這個居民點位於現今的起義者大道與墨西哥城外環路交匯處,曾一度擴展至現有的邊界,但後來遭遇了一次毀滅性的火山噴發。墨西哥城的許多區域也建在火山噴發所留下的熔岩之上。當時,這裡是Zacatépetl山上河流形成的三角洲。Cuicuilco被認為在公元前1200年就達到了城市規模,並在公元前100年至公元150年間衰落[12]。
大約在2000年前,墨西哥谷成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1]在Cuicuilco衰落之後,人口重心轉移到了墨西哥谷北部的特奧蒂瓦坎城及其後來的圖拉,這兩個地方已不再屬於墨西哥谷湖區。大約公元前800年,特奧蒂瓦坎開始形成有組織的村落,到公元前200年達到頂峰,城市內約有125,000名居民,面積達20平方公里(約8平方英里),成為重要的宗教中心。到8世紀早期,隨着托爾特克的興起,特奧蒂瓦坎逐漸轉變為一個主要城市,人口也開始向墨西哥谷北部邊境的Tollan和圖拉轉移。
在圖拉和13世紀托爾特克帝國衰落之後,墨西哥谷的人口布局再次發生變化,人們重新遷往湖區。到13世紀末,大約50個城市化的、半獨立的居民聚集點在湖區邊緣形成,每個聚集點的人口約有上萬,直到殖民時期都由阿茲特克帝國統治。所有這些城邦,包括其中最強大的特諾奇蒂特蘭城(約有15萬居民),並不完全自治或自給自足,主要原因是複雜的政治局勢和農業系統的矛盾。它們的政府組織基本相似,都是為了便於控制洪水和儲存農業灌溉用水而建立的。儘管水利設施相對發達,但在後來的西班牙殖民時期幾乎全部被破壞。[13]
特諾奇蒂特蘭城建立於1325年,位於特斯科科湖西部的一座小島上,使用墨西哥式人造草坪擴展至整個淺水湖區,占地9,000公頃(約35平方英里)。城市居民通過堤壩、運河和水閘等系統來控制水位,並通過渡槽將山上的淡水輸送到城內。周圍的村莊則利用梯田進行耕作。[1]儘管特諾奇蒂特蘭城勢力強大,但由於對其他地區資源的依賴,阿茲特克三國同盟在特諾奇蒂特蘭、特斯科科和特拉科潘之間形成。當西班牙人抵達時,特諾奇蒂特蘭城已經壓倒了另外兩座城邦。儘管其勢力延伸至山谷之外,但鐵諾支蒂特蘭始終未能控制整個墨西哥谷。
到1520年,墨西哥谷的總人口已超過100萬。[1]
在被征服後,西班牙人重建了鐵諾支蒂特蘭城,其規模與布局與原來基本相同。然而,屠殺和瘟疫導致墨西哥谷的人口大幅減少,直到墨西哥獨立戰爭一百年後才恢復。到20世紀初,墨西哥城的人口超過100萬,並以每15年翻一番的速度激增,這部分得益於政府對城市的有意開發。[1]電力系統、下水道等公共設施相繼建立。自1950年代起,城市化從聯邦區向周邊區域擴展,特別是北部的墨西哥州。[1]今天,墨西哥城都會區占據全國45%的工業、38%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和25%的人口。[1]儘管城市本身的人口增長趨於平緩,但城市外緣的擴張依然持續,許多新興村落不合法地定居在環境敏感區域的山上。山谷中的城市面積從1940年的90平方公里(35平方英里)擴張至1990年的1160平方公里(450平方英里)。[1]目前,該都會區擁有2100萬人口和600萬輛汽車。[14]
由於地處高海拔區域,加之風場和逆溫現象,墨西哥城極易發生嚴重的空氣污染。[7][15]在這樣的高度上,氧氣含量本就較低,而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燒則產生氧化氮和一氧化碳,這些污染物由於山谷的封閉結構,僅能通過北部的一個缺口排出。此外,山谷內的風場呈循環狀,並沒有單一的盛行風將污染物帶走。冬季逆溫現象更為嚴重,外部的盛行風從北部缺口吹入,而這一缺口正好是工業密集區域。這種污染狀況在夏季和雨季時會有所改善。
由於無鉛汽油的推廣,空氣中的鉛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也有所減少。[15]然而,墨西哥城仍面臨嚴重的空氣質量問題,主要是臭氧以及直徑在2.5至10微米的微粒。[14][15]很多時候,墨西哥城的10微米顆粒濃度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14]
在20世紀40年代,大規模使用化石燃料之前,山谷的可見度約為100公里(60英里),周圍的群山清晰可見。但隨後,這一可見度一度降至僅有1.5公里(約5,000英尺)。
水文
墨西哥谷南部的古代湖泊已經變成了高含水量的淤泥地,而且幾乎完全被城市覆蓋了。[3]地下水在山腳下產生了許多泉眼。[3]這些地下水提供了墨西哥城、阿潘、查爾科和阿美卡美卡居民的飲用水。[5]
20世紀之前,,山谷內的墨西哥城依然包含著從特斯科科鎮附近的淡水湖到南部的一個鹽湖的幾片水域。[3]Zumpango湖、Xaltoca湖、霍奇米爾科湖、澤爾高湖和最大的特斯科科湖涵蓋了大約1,500平方公里(580平方英里)的山谷面積。[1]一些小山像塞拉德瓜達盧佩和Chiconaultla山將它們分割開來。[16]其他湖泊最終的會向特斯科科鎮彙流。[1]這些湖泊由馬格達萊納河、貝塞拉河等河流補給,它們則會彙集從山上流下來的融雪水和徑流。[1]
遠在西班牙人抵達之前,這些湖泊就因為氣候變化而萎縮了。[9]氣溫升高導致蒸發加速以及降水減少,在公元前10,000前的Tlapacoya文化早期,很多湖水水位就已經只有不到5米了。[9]阿茲特克帝國時,一些北部湖泊在10月至來年5月的旱季根本無法駕駛獨木舟。
西班牙人到來之後,他們逐漸排幹了湖泊中剩餘的水以防洪,過度開採地下水更是加速了湖泊的消失,除了霍奇米爾科湖的一些運河外,很多舊湖床都已經成為鋪砌的道路了。[1]前者之所以保留是爲了提供遊客以機會觀賞「trajineras」,一種很像貢多拉的小船。[17]
2,000年以來,墨西哥谷的居民總是在想辦法改造山谷裡的水力條件。[9]阿茲特克人建造堤壩以防洪、分割南北部的淡水和鹹水。在1521年鐵諾支第特蘭城被毀之後,西班牙人重建了阿茲特克人的堤壩,但是發現它們不足以提供理想的防洪效果 。[18]
在1555年一個殖民城市遭到洪水威脅之後,人們提出了建造排水渠的想法。第一條運河建造於1605年,取孫潘戈湖之水向北穿過城市韋韋托卡直達圖拉河。這個計劃由恩里科·馬丁內斯實施,他在其上花費了25年時間並且最終成功了,為運河取名為Nochistongo,但是沒能阻擋1629年的大洪水。另一條運河,後被稱作「大運河」與前者平行挖掘,終點在特基斯基阿克。其主運河平均寬6.5米(21英尺),長50公里(30英里)。[19]三條次要的運河主要建造於1856年-1867年間,1894年由波費里奧·迪亞斯在官方上宣佈完工,儘管工作依然在繼續。[18]但是大運河並沒有解決洪水問題。20世紀初墨西哥城開始迅速下沉,從運河中取水也不得不依靠水泵了。[18]同時,大運河又開闢了一條新的通道。[16]儘管如此,1950年和1951年墨西哥城還是遇到了洪水。[18]
後來又修建了一條叫做Emisor Central的新通道來運送廢水,但是因為過度使用和污水腐蝕而毀壞了。在雨季,這條失修的運河將會導致機場等地區面臨洪水威脅。因此,一個耗資13億美元的計劃出台了,其中包括新的抽水系統、一個50公里長的排水通道,並且清理、重修現在的11,900公里(7,400英里)的排水系統。[20]
歷史上,墨西哥城曾經通過渡槽來為城市提供用水。[1]1850年代中期,在城市下面發現了地下水,因此導致了大規模的鑿井取水。現在70%的墨西哥城城市用水依然來自山谷裡的含水層。然而除了消耗過度,同時因為污染,墨西哥城已經不得不從山谷外面取水了。[1]
隨著生態破壞、工業化和人口膨脹,墨西哥城面臨著嚴重的用水不足。墨西哥城大約每秒就需要60立方米的水來提供人們飲用和支持農業。[1]主要含水層每秒被抽取55.5立方米,但每秒只補充28立方米。[1]這便導致了城市的地表沉降。自20世紀開始,墨西哥城的一些地區下沉了9米之多。[1]地下水水位下降的信號出現在1930年代,這與密集開發含水層的時間不謀而和。[3]21世紀初,墨西哥城下沉速度為每年5-40釐米。[1]位於墨西哥城改革大道的獨立紀念柱建立於1910年,因為四周地表下沉,不得不安上加固基礎和一些其他設備。[1]
因為很多墨西哥谷的城市已經低於一些湖泊的湖底了,因此而面臨著洪水的威脅。儘管採取了必要措施,[1]洪水已然是普遍情況,在夏天雨季更是如此。一些社區甚至強制居民在他們的住宅前安裝小型水壩。地表沉降還導致了水管和排汙管道破壞,進而威脅到了公眾健康。[3]
穿過城市的河流在1950年和1951年被密封了起來。[18]例如Consulado河、Churubusco河和Remedio河都被直接封如混凝凝土管道通過排水系統運離墨西哥谷。San Javier河和Tlalnepantla河過去被用來補充舊湖區,但已經在抵達城市前被強制改變了水道,直接匯入大運河。[21]
墨西哥谷因其豐富的火山土壤、戰略位置和豐富資源,數千年來一直是文化、政治和經濟力量的中心。如今,墨西哥城建立在古代阿茲特克首都特諾奇提特蘭的遺址上,其歷史中心依然保留着前西班牙城市的布局。市中心的索卡洛廣場(Zócalo)坐落於大廟遺址上,象徵着文明的延續與古代文化和現代文化的融合。該地區的標誌性地標,如特奧蒂瓦坎、特諾奇提特蘭和查普爾特佩克,見證了曾經在該地區生活的人們所留下的持久遺產。隨着墨西哥城的不斷發展與演變,墨西哥谷仍然是國家豐富歷史和文化多樣性的象徵,強調了可持續發展所需的尊重過去與展望未來之間的平衡。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