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特依巴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塔克特依巴依[1](烏爾都語:تختِ باہی,轉寫:Takht-i-Bahi)為巴基斯坦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馬爾丹一處印度-帕提亞王國時期佛教僧院。被認為是健馱邏國最為宏大的佛教遺蹟[2],其保存狀況相當良好[2]。
塔克特依巴依 | |
---|---|
تختِ باہی | |
類型 | 佛教僧院 |
位置 | 巴基斯坦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馬爾丹 |
座標 | 34°17′10″N 71°56′48″E |
建成時間 | 約公元1世紀 |
廢棄時間 | 約公元7世紀 |
官方名稱 | 塔克特依巴依佛教遺址和薩爾依巴赫洛古遺址 |
類型 | 文化遺產 |
標準 | iv |
評定時間 | 1980年(第四次會議) |
參考編碼 | 140 |
該僧院建造於公元1世紀左右[3],直至7世紀才被廢置[2]。考古學家認為它是同時代佛教僧院建築的典型代表[4]。1980年,塔克特依巴佛教遺址和同一時期的薩爾依巴赫洛古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3][5][6] [7]。
塔克特依巴依(تختِ باہی)一詞有多種解釋。當地人認為其得名於山上的兩口井或是附近的一口泉。在波斯語中,塔克特(تخت)意為「上」或「王座」,巴依(باہی)意為「泉水」或「水」。連起來意為「來自上邊的泉水」或「高處的泉水」。而在山頂恰有兩口泉水。另一個可能的意思則是「王位之源」[5]。
遺蹟位於馬爾丹以北約15公里[3],附近坐落着一座同時期的小城 [2],另外,周圍還有一座同名的現代村莊[8]。遺址在山上500英尺(150公尺)的地方[5]。周邊地區種植有甘蔗、小麥、玉米、蔬菜等。
遺蹟建築群共有四個主要部分:
考古學家將建築群的歷史自1世紀開始分為四個階段[8]。
僧院房間建築群可能最早於1世紀便已經建成[2],因為有一處銘文寫有岡多法勒斯(20-46年)的名字[5]。此後,這裡落入貴霜帝國第一任國王丘就卻之手[5]。該階段持續到2世紀[8]。第二個階段為3至4世紀,此階段建造了佛塔庭院及聚會場所。第三階段為4至5世紀,此時為貴霜帝國晚期。第四階段發生於6至7世紀,入侵的匈人統治者監督完成了怛特羅密教建築。
儘管此地區屢遭入侵,但塔克特依巴依坐落於山巔,使其免遭破壞,這一點與其他早期佛教建築群不同[2]。此處一直使用至7世紀[5],直至資助中斷,無以為繼[4]。
有關此處最早的現代資料來源於一名法國官員,時間是1836年[8]。探索及挖掘工作於1864年開始[8]。大英博物館內藏有大量此處的物品[9]。1920年代,遺蹟進行了重大修復[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