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埃里希·約翰·阿爾伯特·雷德爾(德語:Erich Johann Albert Raeder,1876年4月24日—1960年11月6日),是納粹德國的一名海軍元帥,為繼亨寧·馮·霍爾岑多夫後德國第一位獲此頭銜者。雷德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留任在威瑪共和國海軍中,在成為海軍總司令後暗中重組了貧弱的德國海軍,為其往後擴軍時打下重要基礎,並要求全軍勿干涉政治。當希特勒上台後,雷德爾向其提出建設龐大艦隊的《Z計畫》,但由於錯估與英國交戰的時間而令該計畫終止,只得以少量兵力應戰。
在二戰期間,雷德爾主要以巡洋艦和快速戰艦對盟軍交通線攻擊,雖小有斬獲卻未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還策劃了入侵挪威的「威瑟演習作戰」和派遣耗費無數資源建造的俾斯麥號戰艦攻擊大西洋航線的「萊茵演習行動」,由於後者被英軍擊沉,從此希特勒對水面艦隊的信心盡失,將取得戰果的期望轉至卡爾·鄧尼茲的潛艇部隊,雷德爾也因此被冷落。1943年時,由於水面艦隊無法達成希特勒期望的戰績而被勒令拆解,雷德爾以辭職表示抗議,其職位被鄧尼茲所接替。二戰結束後,雷德爾被紐倫堡軍事法庭判處終身監禁,但於1955年獲釋,1960年病逝於基爾。
雷德爾1876年生於普魯士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省萬茨貝克[1]。1894年,雷德爾加入德意志帝國海軍並迅速獲得升遷,於1912年被擢升為弗朗茨·馮·希佩爾將軍的參謀長,跟隨希佩爾參加了多格爾沙洲海戰和日德蘭海戰。一戰後,雷德爾繼續服役於魏瑪共和國海軍,於1922年升為海軍少將,1925年晉升中將,1928年成為共和國海軍上將司令。
一戰後,德國海軍損失殆盡。1933年希特勒當政後,開始大力擴充軍備。儘管雷德爾對納粹黨的許多做法並不贊同,但他支持希特勒重建德國海軍的想法。在希特勒的支持下,時任海軍總司令的雷德爾制定了擴充海軍的Z計劃,其中包括違反條約建造航空母艦及大型戰列艦。然而,在重建海軍的過程中,雷德爾面臨着來自赫爾曼·戈林的德國空軍的競爭,導致某些計劃進度緩慢,未能在戰爭開始前完成。
1939年大戰爆發後,雷德爾被擢升為海軍元帥。他力主進攻挪威和丹麥,即威瑟演習作戰,以消除皇家空軍對德國本土的威脅,同時占領挪威意味着海空軍可以有效控制北海。希特勒批准了該進攻行動,並且最終在三軍的合作下成功攻占挪威,同時擊退了英國的遠征軍。
雷德爾對於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並不熱衷。他向希特勒表示,德國在英吉利海峽上的空中優勢並不明顯,而海軍只能在保證空中優勢的情況下為登陸部隊提供支援。雷德爾認為,建造更多的U艇和小型艦艇以打擊盟國的海上運輸是更好的辦法。他還主張加強地中海戰場上的軸心國力量,鞏固北非,同時進攻馬耳他和中東地區。最終海獅計劃由於不列顛空戰的失敗而被無限期推遲,希特勒轉而進攻蘇聯,即巴巴羅薩作戰,而雷德爾又極力反對此一計劃。
此時德國水面部隊遭遇了一系列的失敗,尤其是巴倫支海海戰,使雷德爾失去了希特勒的支持。1943年1月30日,雷德爾的海軍總司令職位被潛艇部隊司令卡爾·鄧尼茨將軍接替。5月,雷德爾正式提交辭呈並從德國海軍辭職。
1946年,雷德爾被紐倫堡軍事法庭判處終身監禁,罪名是發動侵略戰爭(對挪威)。由於各界對此判決頗有爭議,雷德爾隨後獲得減刑,並且由於他健康狀況不佳而於1955年9月26日被釋放。雷德爾於1957年出版了他的自傳,名為Mein Leben,即「我的一生」。埃里希·雷德爾於1960年11月6日在基爾逝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