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使徒教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聖使徒教堂(希臘語:Ἅγιοι Ἀπόστολοι, Agioi Apostoloi),是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一座大型基督教堂,建於550年。它是拜占庭帝國的第二大教堂,僅次於聖索菲亞大教堂。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於奧斯曼帝國之手後,聖使徒教堂曾短暫成為東正教普世牧首的駐地。1461年,穆罕默德二世摧毀了聖使徒教堂,僻出空間建造法提赫清真寺。
歷史
最初的聖使徒教堂由君士坦丁大帝興建於330年,他將羅馬帝國的首都遷往君士坦丁堡。到他337年去世時教堂尚未完工,由他的兒子和繼承者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完成[1],他將父親的遺體安葬於此。這座教堂供奉耶穌的十二門徒,皇帝打算將所有使徒的聖髑都收集在這座教堂,但是只收集到了聖安德烈、聖路加和提摩太(後兩者並非十二門徒)的聖髑。
查士丁尼大帝在位期間,這座教堂已經被認為不夠宏偉,於是在原地建造了新的聖使徒教堂。歷史學家普羅科匹厄斯認為是查士丁尼重建,但是作家偽科迪諾斯認為是狄奧多拉皇后重建。新教堂的建築師是 Anthemius of Tralles 和 Isidorus of Miletus,在550年6月28日祝聖。君士坦丁和三位聖徒的聖髑重新安葬在新教堂內,查士丁尼和他的家人的陵墓修建在教堂北翼的底部。
在700多年內,聖使徒教堂是君士坦丁堡的第二大教堂,僅次於聖索菲亞大教堂。但是聖索菲亞大教堂位於城市最古老的部分,而聖使徒教堂位於大大擴展後的帝國首都的中心部分,主幹道 梅塞大道上,因此是城內最熱鬧的教堂。大多數皇帝、許多牧首和主教都埋葬在這座教堂內,在數百年間,他們的遺體受到信徒的尊敬。
據該教堂所稱,最珍貴的聖髑是聖徒安德烈、路加和提摩太的頭骨,此外還有金口若望和其他教父、聖人和殉道者的遺物。該教堂還擁有一部分「鞭打柱」,據稱耶穌曾被捆綁和鞭打。多年來,教會收到信徒捐贈的大量金,銀,寶石。
9世紀,皇帝巴西爾一世翻修了教堂。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洗劫了這座教堂。歷史學家Nicetas Choniates記載十字軍洗劫了皇家陵墓,搶走黃金和寶石,沒有一座陵墓得以倖免。皇帝赫拉克留的墓被打開了,他的金皇冠被盜,他的頭髮仍然在上面。其中一些珍寶被運往威尼斯,現在仍然能在聖馬爾谷聖殿看到。
米海爾八世從十字軍手中收復君士坦丁堡後,在教堂豎立天使長米迦勒雕像,紀念這一事件,以及他本人。14世紀初安德洛尼卡二世修復教堂。此後由於拜占庭帝國衰落,君士坦丁堡人口下降,教堂年久失修。佛羅倫薩人Cristoforo Buondelmonti在1420年看到了破舊的教堂。
1453年,君士坦丁堡淪陷於奧斯曼土耳其人之手。聖索菲亞大教堂被奪並改為清真寺,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命令希臘牧首根納季烏斯二世搬到聖使徒教堂,因此聖使徒教堂成為希臘正教會的中心。但教堂周圍地區很快就成為土耳其人居住區,他們對於市中心如此巨大的建築物仍在基督徒手中,表現出越來越大的敵意,牧首決定搬到基督徒聚居的芬內爾區的帕瑪卡里斯托斯教堂。
穆罕默德二世沒有把聖使徒教堂改為清真寺,而是決定將其拆除,在原址上興建一座更為壯觀的清真寺,名為法提赫清真寺(征服者清真寺),至今仍在那裡,內有穆罕默德二世的墳墓。
在四世紀末和五世紀初,有數十座教堂都模仿了第一座聖使徒教堂,例如米蘭的聖盎博羅削聖殿[2]。威尼斯聖馬爾谷聖殿模仿了第二座聖使徒教堂[1][3]。
從君士坦丁大帝(337年去世)到君士坦丁八世(卒於1028),大部分皇帝都安葬於聖使徒教堂。後來,堂內已沒有更多的空間,皇帝開始安葬在城內其他教堂和修道院[4]。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