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風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際風格(英語:International Style)是1920至1930年代期間現代主義建築的一種風格,於1932年由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館長亨利-羅素·希區柯克和菲力普·強生為其定名。
1932年MoMA展覽
現代建築:國際主義展覽(Modern 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於1932年2月9日至3月23日間在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1],隨後在全美巡展。[2]
展後亨利-羅素·希區柯克和菲力普·強生發表了一些相關作品:
- 展覽目錄:Modern 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3]
- 《國際主義:1922年以來的建築》(The International Style: Architecture Since 1922)[4]
由此二人提出「國際主義」一詞,國際主義建築具有勻質、三維連續的幾何化空間特徵,不過分強調空間大小,而強調適用性[3]。
以下建築入選這場展覽:
建築師 | 建築 | 位置 | 建造年份 |
---|---|---|---|
雅各布斯·奧德 | Workers Houses | ![]() |
1924–1927 |
奧托·艾斯勒 | Double House | ![]() |
1926–1927 |
沃爾特·格羅佩斯 | 法古斯工廠 | ![]() |
1925 |
包豪斯 | ![]() |
1926 | |
City Employment Office | ![]() |
1928 | |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 | Apartment House | ![]() |
1927 |
1929年世博會巴塞羅那德國館 | ![]() |
1929 | |
圖根哈特別墅 | ![]() |
1930 | |
柯布西耶 | 斯坦因別墅 | ![]() |
1927 |
薩伏伊別墅 | ![]() |
1930 | |
Carlos de Beistegui Champs-Élysées Penthouse | ![]() |
1931 | |
埃瑞許·孟德爾松 | Schocken Department Store | ![]() |
1928–1930 |
弗雷德里克·約翰·基斯勒 | Film Guild Cinema | ![]() |
1929 |
雷蒙德·胡德 | 麥格勞-希爾集團大廈 | ![]() |
1931 |
喬治·豪 威廉·利斯卡澤 |
PSFS大廈 | ![]() |
1932 |
門羅·本特·鮑曼 歐文·鮑曼 |
Lux apartment block | ![]() |
1931 |
理查德·諾伊特拉 | 羅維爾別墅 | ![]() |
1929 |
奧托·海斯勒 | Rothenberg Siedlung | ![]() |
1930 |
卡爾·施耐德 | Kunstverein | ![]() |
1930 |
阿爾瓦·阿爾托 | Turun Sanomat building | ![]() |
1930 |
-
薩伏伊別墅
-
包豪斯
-
法古斯工廠
-
巴塞羅那德國館
-
吐根哈特別墅
-
Kiefhoek housing
-
Rothenberg Siedlung
-
Lovell House
-
McGraw-Hill Building
-
PSFS Building
-
Turun Sanomat
參考文獻
擴展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