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際風格(英語:International Style)是1920至1930年代期間現代主義建築的一種風格,於1932年由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館長亨利-羅素·希區柯克和菲力普·強生為其定名。
現代建築:國際主義展覽(Modern 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於1932年2月9日至3月23日間在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1],隨後在全美巡展。[2]
展後亨利-羅素·希區柯克和菲力普·強生發表了一些相關作品:
由此二人提出「國際主義」一詞,國際主義建築具有勻質、三維連續的幾何化空間特徵,不過分強調空間大小,而強調適用性[3]。
以下建築入選這場展覽:
建築師 | 建築 | 位置 | 建造年份 |
---|---|---|---|
雅各布斯·奧德 | Workers Houses | 鹿特丹 | 1924–1927 |
奧托·艾斯勒 | Double House | 布爾諾 | 1926–1927 |
沃爾特·格羅佩斯 | 法古斯工廠 | 艾爾菲爾德 | 1925 |
包豪斯 | 德紹 | 1926 | |
City Employment Office | 德紹 | 1928 | |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 | Apartment House | 斯圖加特 | 1927 |
1929年世博會巴塞羅那德國館 | 巴塞羅那 | 1929 | |
圖根哈特別墅 | 布爾諾 | 1930 | |
柯布西耶 | 斯坦因別墅 | 加爾舍 | 1927 |
薩伏伊別墅 | 普瓦西 | 1930 | |
Carlos de Beistegui Champs-Élysées Penthouse | 巴黎 | 1931 | |
埃瑞許·孟德爾松 | Schocken Department Store | 開姆尼斯 | 1928–1930 |
弗雷德里克·約翰·基斯勒 | Film Guild Cinema | 紐約 | 1929 |
雷蒙德·胡德 | 麥格勞-希爾集團大廈 | 紐約 | 1931 |
喬治·豪 威廉·利斯卡澤 |
PSFS大廈 | 費城 | 1932 |
門羅·本特·鮑曼 歐文·鮑曼 |
Lux apartment block | 埃文斯頓 | 1931 |
理查德·諾伊特拉 | 羅維爾別墅 | 洛杉磯 | 1929 |
奧托·海斯勒 | Rothenberg Siedlung | 卡塞爾 | 1930 |
卡爾·施耐德 | Kunstverein | 漢堡 | 1930 |
阿爾瓦·阿爾托 | Turun Sanomat building | 圖爾庫 | 1930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