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圖騰(源自奧吉布瓦語的奧吉布瓦語:ᑑᑌᒼ或者ᑑᑌᒻ)指的是一種精神存在、神聖物件或象徵,被視為一群人,例如家庭、氏族、血緣或部落,如安尼希納比族氏族體系中的象徵。[1]原始時代的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或非生物當做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相信他們有一種超自然力,會保護自己和自己的族群及部落,並且還可以獲得他們的力量和技能。在原始人的眼裡,圖騰是一個被人格化的崇拜對象。圖騰崇拜是將某種特定物體視作與本氏族有親屬或其他特殊關係的崇拜行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大約出現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圖騰」為美洲原住民語言totem的音譯,源自北美阿爾岡昆人歐及布威族奧傑布瓦語ototeman,意為「他的親族」或「他的氏族」,相當於是整個部族的標記。許多氏族往往以它命名。
雖然「圖騰」一詞源自奧吉布瓦語,其相關詞語和信仰都是奧吉布瓦語言和文化的一部分,然而,圖騰崇拜並非僅限於奧吉布瓦語人。在世界各地的多種文化中,我們可以看到類似的概念,雖然名稱和信仰實踐的具體形式各有差異。該詞已由各文化背景的民族學家和哲學家所採用,有時也會被重新定義。當代的新薩滿教、新時代運動)和神話詩式男性運動,他們都沒有傳統的部落宗教的成分,但都會用上「圖騰」此術語,來描述個人與指導靈或精神導師的連結。
圖騰具有增加群體的團結精神、加強血緣關係、令社會組織正常運作和互相區別的能力。同時通過圖騰標誌,得到對自己和族群的認同,受到同個族群裏大眾的保護。圖騰標誌最典型的就是圖騰柱,在印第安的村落中,多立有圖騰柱。在中國東南沿海考古中,也有人發現有鳥的圖騰柱。浙江紹興出土的,戰國時古越人銅質房屋的模型,屋頂竟然頂立了圖騰柱,柱頂部有尾鳩。
圖騰崇拜的動物是不能捕殺的,只能在特殊的場合舉行祭祀時才能殺死它。以澳洲原住民為例,他們認為靈魂會離開身體,並停留在圖騰(即生物的替身)上。商族的圖騰是玄鳥[2]。因此,圖騰崇拜也可以說是對祖先的崇拜。圖騰與親緣的關係有很多,如:鄂倫春族族人把公熊稱為「雅亞」,意思為祖父,又稱母熊為「太帖」,有祖母的意思。
圖騰主義是一種社會和宗教組織形式,基於圖騰的概念。早期的人類學家和民族學家如詹姆斯·喬治·弗雷澤、阿爾弗雷德·科特·哈登、約翰·弗格森·麥克倫南和W. H. R. 里弗斯認為圖騰主義是一種遍布世界不同地區的原住民群體之間的共同實踐,通常反映了人類發展的一個階段。[3][4]蘇格蘭民族學家約翰·弗格森·麥克倫南在其研究《動植物崇拜》中,根據19世紀的研究潮流,從廣泛的視角探討了圖騰主義。[5][6] 麥克倫南並未試圖解釋圖騰主義現象的具體起源,而是指出整個人類在古代經歷過一個圖騰主義階段。[5]到1910年,關於圖騰主義具有跨文化共性的觀點受到挑戰,有民族學家指出其他群體也有一些與圖騰主義相關的習俗,但並沒有圖騰。[4]在21世紀,澳大利亞人類學家質疑「圖騰主義」在不同澳大利亞原住民群體之間,甚至在與奧吉布瓦人(該術語的原始來源)不同文化之間普遍化的程度。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