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流行文化以及网络迷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喪文化是流行於中國大陸青年群體中的由頹廢、悲觀、絕望等消極情緒所引發的一種亞文化,通過文字、視頻、表情包等形式在網絡上進行傳播[1],在線下也有以此為題材的產品營銷。
喪文化在中國大陸網絡上的流行要追溯到2016年7月「葛優躺」劇照的走紅[2]。這張劇照出自1993年播出的情景喜劇《我愛我家》的第17、18集〈不速之客〉,劇照中由葛優飾演紀春生身着碎花短袖衫癱躺在沙發上,眼神空洞迷離[3]。隨後該劇照被廣泛傳播並配上文字製作成表情包,劇集中的其他劇照也被網友製作成表達頹廢狀態的表情包並用於自嘲,社會科學研究者蕭子揚等曾進行問卷調查,調查數據表明很多中國大學生曾經使用過「葛優躺」和「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等喪文化表情包[2]。
在此之後,又延伸出了其他的喪文化元素,包括但不限於漫畫角色佩佩蛙、日本漫畫角色懶蛋蛋、美國動畫馬男波傑克、四角鹹魚等,網友對這些元素進行再創作,用於自嘲表達自己的情緒,推動了喪文化的發展[4]。後又有商家利用喪文化進行營銷,擴大了喪文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2017年12月,自媒體新世相發布一篇名為《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的文章[5],文中介紹了佛系青年的生活狀況,展示了一些1990年代出生的青年隨緣、不在乎、不強求、看淡人世的生活理念,這與佛教的理念類似,並配上一張韓國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由安宰弘飾演的金正峰手持蓮花,站在寺院門前眺望遠方的照片[6]。這篇文章和手持蓮花的照片使得佛系青年這個概念開始在中國流行,有研究者也把佛系視為喪文化的體現[7]。
在中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也存在着喪文化,也存在着體現喪文化的作品和元素,如日本連續劇《不求上進的玉子》、《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等,但對喪文化的學術研究較少[8]。
流行於中國大陸的喪文化存在着年齡、籍貫、職業等方面的群體差異。2017年UC優視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喪文化在中國大陸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發現喪文化群體中1980年代出生的人占了一半;出生於1990年代的人次之,占35%;出生於1960年代的人再次之,占14%。占比居前兩名的團體均屬於青年階段,一般是下有孩子需要撫養,上有父母需要贍養的團體,可能還需要還房貸,故生活壓力較大,容易成為喪文化團體。而在地域分布上,中國東部沿海省份的喪文化群體占比較多,廣東省、山東省、江蘇省分別居前三名。而具體到城市,廣州市、成都市、深圳市、北京市、上海市的喪文化群體人數位居前五名,這五個城市均為特大城市。如以職業分類,喪文化群體排在前三名的則是計算機技術從業者、廣告從業者和學生。[9]
鑑於喪文化的傳播和在特定群體中引起的共鳴,有商家開始利用喪文化進行營銷,吸引喪文化群體消費,這些營銷產品大多數是食物。日本咖啡公司優仕咖啡曾在台灣推出的產品無糖黑咖啡UCC BLACK就採用了主題為《大人的腹黑語錄》的營銷文案,在文案中展示了一些台灣青年因為生活工作壓力而發出的消極感慨,並以「每天來點負能量」為標語[10]。飲料品牌Moonleaf月葉紅茶也曾與台灣網路插畫家消極男子合作,推出「消極杯」,在飲料杯子的包裝上印上消極男子創作的插畫以及消極語錄[11]。四川成都的創意團隊試物所團隊則針對喪文化推出了「沒希望酸奶」,網易新聞和餓了麼合作推出與喜茶相對的「喪茶」,新聞閱讀器ZAKER和餓了麼合作推出「520愛無能小酒館」,這些都是利用喪文化的產品營銷方式,且大部分為短期營銷,如喪茶僅營業4天。[12][13]
廣告文化傳播方向的研究者孫曉魅等指出,喪文化營銷的成功之處在於使喪文化團體產生心理共鳴而購買產品,並通過網絡傳播擴大產品影響力,引誘消費者進行二次傳播以延續廣告的生命力,但也並不是所有的產品都可以利用喪文化進行營銷,應該將喪文化和產品融合。此外,她也指出喪文化營銷不應該被濫用,以免對過度的頹廢情緒對青年造成負面影響。[14]
喪文化存在着較大的爭議性,受到很多團體和個人的批判。人民網批判喪文化是精神鴉片,並警示喪文化流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表示應警惕其背後帶來的文化侵蝕,並提議應該發揮中華民族精神,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挫折與失敗,而不是消極應對讓喪文化肆意蔓延[15]。中國青年網指出,人生中必然會遇到失敗和挫折,這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以喪文化來逃避,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且會形成扭曲的價值觀。但如果積極應對,反而能夠戰勝困難,找到人生方向,實現人生理想。此外,中國青年網還提到,中國青年應該抵制喪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16]。2019年1月9日,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布《網絡短視頻內容審核標準細則》,禁止網絡短視頻宣傳喪文化[17]。
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林采宜認為喪文化提倡不求名利、貴身自養,是道教文化的體現,是當今功利化社會的一劑解藥[18]。澎湃新聞的曾於里則思考了喪文化產生的原因,他認為當代年輕人之所以喪,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思進取,而是因為他們曾經嘗試追求成功,但是由於當今社會競爭大之類的種種問題而沒有成功。在多次的失敗和挫折打擊下,他們才成為喪文化群體。而通過喪文化,他們適當降低了自己的目標,以調整自己的心態,避免陷入絕望,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他認為不應該把喪文化妖魔化[19]。
很多人對喪文化也採取一分為二辯證看待的態度,認為適當的喪文化無傷大雅,有調節情緒的作用,但是過度地傳播、美化喪文化則是不妥的[20]。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張頤武則看到了喪文化和積極的心態之間是可以互相轉換的,他和孫寶林委員提議社會要對這個群體多點關懷,引導他們轉換為積極的心態。范穩委員則推薦通過閱讀文學名著的方法來從中獲取力量。[2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