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噹流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叮噹流行或噪響流行、喧鬧流行(英語:Jangle pop),是一種流行搖滾和學院搖滾的子類型,強調「叮噹」的吉他聲與1960年代風格的流行旋律。[1]這個術語通常用於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從後龐克場景中湧現的樂隊,這些樂隊經常受到飛鳥樂隊等1960年代樂隊的影響。代表性的樂隊如R.E.M.和史密斯樂團。儘管通行譯名之一為「噪響」,意指其標誌性的十二弦結他聲音較為吵鬧,但實際上其強調「乾淨」、低失真(過載)的樂器聲,這一點區別於名稱相似的噪音流行和噪音搖滾。[3][4]
詞源與特點
1970年代晚期至1980年代,著名的早期叮噹流行團體包括大明星樂隊、R.E.M.、分貝樂隊、[5]萬千瘋人樂隊[6]和史密斯樂團。[7]1980年代初中期,「叮噹流行」這一術語成為美國後龐克運動的標籤之一,令人回想起1960年代表演中「叮噹」的聲音。1983至1987年間,「叮噹流行」一詞被用於描述R.E.M.和Let's Active等樂隊,以及子流派佩斯利地下的樂隊,後者融合了迷幻音樂的影響。[1]
歷史
1979年,塔柱樂隊在喬治亞州雅典首次亮相,他們的「有稜角、有推進力的叮噹流行聲音」影響了雅典音樂場景的其他成員。[8]AllMusic一篇現代叮噹流行的總結將其描述為「基於流行的形式」,但不是主流音樂,因為歌詞通常可以「故意含糊」,聲音「原始且業餘」,並且有DIY製作的成分。[1]80年代隨後湧現的叮噹流行樂隊受到了60年代民謠搖滾樂隊的巨大影響,如飛鳥樂隊,里奇·翁特貝格爾(Richie Unterberger)寫道「1980年代的整個另類叮噹流行樂隊們,以R.E.M.為首,都受到了飛鳥樂隊的吉他聲的影響。到1987年,似乎每隔一周就會有一張由R.E.M.模仿者發行的專輯,這些樂隊可能在從未聽過飛鳥樂隊的情況下模仿了他們的12弦吉他。」[9]
新西蘭的但尼丁之聲是叮噹流行的關鍵場景。諸如寒冷樂隊、清潔樂隊、韋萊納樂隊、蝙蝠樂隊和緊束衣樂隊等樂隊將1970年代的另類搖滾和後龐克與叮噹聲合成,[10]這一場景很快傳播到奧克蘭和新西蘭其他城市。
1983至1987年間,「以R.E.M.和Let's Active為代表的南方流行樂隊」和名為佩斯利地下的加利福尼亞子流派融入了迷幻音樂的影響。[1]《Blogcritic》雜誌的一篇文章聲稱,除了R.E.M.外,「在美國唯一另一個在美國取得大量銷售的叮噹流行樂隊是來自洛杉磯的手鐲合唱團。雖然以他們的流行單曲《瘋狂星期一》而聞名,但他們的首張專輯和同名EP是有機的、真正的叮噹流行作品,以飛鳥樂隊和大明星樂隊的風格為基礎,首張專輯中還加入了一點迷幻音樂。」[11]
1980年代早期,叮噹流行影響了學院搖滾,並在1980年代中期的美國獨立音樂中占有一席之地。[12]在德克薩斯奧斯汀,新真誠這一術語被用以大致描述一組類似的樂隊,由掠奪者樂隊、野性種子和虔信者樂隊(True Believers)代表。[13]
參見
- 叮噹流行樂隊列表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