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地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哥倫比亞住宅圈(英語:Columbia Circle),俗稱「外國弄堂」,是民國時期位於上海西郊的一片高級住宅區,大致位於今日長寧區新華路街道範圍內。
哥倫比亞住宅圈所在地原是上海西郊的農田。20世紀20年代初,上海公共租界當局趁江浙兩地軍閥交戰之機在此越界築路。1925年,安和寺路(Avenue Amherest,今新華路)和哥倫比亞路(今番禺路)被修築。[1]是年,上海美國僑民在西郊大西路以南,興建占地廣闊的美國鄉村總會(Columbia Country Club)。與此同時,美商普益地產公司陸續購進安和寺路、哥倫比亞路一帶的土地百餘畝,將道路兩側統一規劃用地劃分為82塊,每塊基地根據客戶需求建造不同的建築,整體命名為「哥倫比亞住宅圈」。[1][2]這些建築以花園別墅和聯體別墅為主。由於該公司經理是匈牙利人,故他聘請了匈牙利籍設計師鄔達克設計其中一部分建築。1928年,數十幢花園住宅被興建。雖然這些建築都是出自同一家地產公司,但是總體上規劃得體,且毎幢住宅風格、樣式各異。這使得哥倫比亞住宅圈迅速成為了滬西的高檔住宅區,住戶以外籍僑民為主。[3]此後亦有其他地產商在此投資房產。1998年,美國總統克林頓來上海訪問第一站去的便是這「外國弄堂」。[4][5][6]
自1989年起,這些建築分批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05年,《上海市新華路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規劃》經上海市政府批准通過,番禺路-淮海西路-安順路-定西路-法華鎮路合圍的區域被劃為新華路歷史文化風貌區。規劃對這一範圍內的建築分為五類,採取不同的保護措施。同時將新華路列為一類風貌保護道路,規劃永不拓寬;新華路119弄、155弄、185弄、211弄、329弄、272弄、294弄七條弄堂列為風貌保護巷弄。[7]
即新華路211-329弄,包括29幢獨立式花園住宅,為哥倫比亞住宅圈內的精華建築群體。建築由鄔達克設計,柴順記營造廠建造,包括英國式、美國式、荷蘭式、意大利式、西班牙式等多種樣式。其中新華路211弄2號曾為傳教士李佳白住宅。新華路329弄36號周均時住宅,原為西班牙公使館使用,也是幢全國唯一的雙層圓形花園別墅,俗稱「蛋糕房」。這些建築分五批列入優秀歷史建築名單。[1][4][8]
建於1925—1935年間,為假三層磚木結構的花園住宅,建築樣式為德國式。建築採用紅瓦雙坡屋面,立面材質為拉毛水泥。其南立面山牆有半露明黑色木構架,與窗框連成一體。[8]
建於1930年,原為某國石油大王為其兒子在滬購的結婚用房,是一幢假三層的磚木結構的獨立式花園住宅,建築面積1725平方米,用地面積2422平方米,建築風格為英國鄉村風格。盛重頤在此居住過。[4][8][9]
建於1946年,原為金潤庠住宅,為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建築風格為現代風格。該建築由中國建築師顧夢良設計,上海梁記營造廠營建。建築立面水平線條流暢,裝飾簡潔。[4]
即新華路593弄,包括20幢二層磚木結構的花園住宅,屬於花園式里弄。梅泉別墅建於1933年,由房地產商吳其達投資,中國建築師奚福泉設計,李順記營造廠施工,1935年建成,建築面積共6330平方米,配有水、電、煤、衛、汽車間。吳其達在10號住過,張君然曾在20號居住。梅泉得名於園內種植的梅花和一個噴泉水池,後被文革破壞留下」梅泉舊址「標誌物一塊[4][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