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和同開珎[註 1](日語:和同開珎/わどうかいちん / わどうかいほう Wadōkaichin/Wadōkaihō)是日本最早鑄造並發行的官方貨幣,初造於日本和銅元年(公元708年)五月,也是日本「皇朝十二錢」之首[1]。
和同開珎為方孔錢,形制與同時期中國唐朝的開元通寶類似。每枚直徑約24mm,中間方孔邊長約7mm,正面依順時針方向鑄有「和同開珎」四字,背面無銘文。
在和同開珎開鑄之前,日本的商品交易都是以稻米和布帛等實物作為貨幣,後期也有朝鮮半島傳入日本以及日本本國私鑄的無文銀錢[2]。文武天皇三年(公元700年),鑄錢司設立,負責鑄造錢幣[3]。大寶二年,以粟田真人為首的遣唐使赴中國考察貨幣制度[4]。和同開珎開鑄於公元708年。這一年正月,有人在武藏國秩父郡(今埼玉縣秩父郡)發現自然銅礦(即「和銅」)並獻給朝廷[5],元明天皇因此下詔改元,改慶雲五年為和銅元年[2];二月,催鑄錢司設立,負責監督各地鑄錢司;五月開鑄「和同開珎」銀幣,八月開鑄「和同開珎」銅幣[6]。
為推廣新錢幣,和銅三年(公元711年),日本政府又頒布了「蓄錢敘位令」,如積蓄一定錢幣,即可授予官位[7]。但這一舉措反而導致市面上流通貨幣減少。後來日本私鑄錢幣泛濫,和同開珎出現貶值。天平寶字四年(公元760年),「萬年通寶」開始發行,一枚萬年通寶等於十枚和同開珎,但最終造成了幣制混亂。天平神護元年(公元765年),「神功開寶」發行,與萬年通寶等值流通;寶龜十年(公元779年)開始,和同開珎、萬年通寶、神功開寶三者等值流通。延曆十五年(公元796年),「隆平永寶」發行,和同開珎、萬年通寶以及神功開寶廢止[8]。
由於當時中日交流頻繁,在中國也曾有「和同開珎」出土[9]。
此錢文字的讀法歷來有不少爭議。正史中並未提及此錢上的銘文,從江戶時代開始,學者就對該錢的讀法發生爭論,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和同開珍」(わどうかいちん)說、「和同開寳」(わどうかいほう)說兩種。
「和同」二字的來歷存在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年號「和銅」的簡略寫法。另一種說法認為此錢不是年號錢,「和同」一詞意為「調和」,僅僅只是一個吉祥語而已。
「珎」字的來歷也存在爭論。據《辭海》,「珎」字為「珍」(日語:珍/ちん Chin)的異體字。[10]因此此錢銘文應為「和同開珍」。[11]寺島良安的《和漢三才圖會》、草間直方的《三貨圖彙》[12]皆持有此觀點。
另一種觀點認為「珎」字是漢字「寳」的異體字。日本史料中存在將「天平勝寳四年」簡化寫作「天平勝珎四年」的事例。而在《東大寺獻物帳》中也存在將「寳」簡寫為「珎」的事例,此處的「寳」是「貨幣」之意。此錢模仿唐朝「開元通寶」鑄造,「開珎」可能是「開元通寶」之簡稱。皇朝十二錢中的其他錢幣皆以「寳」字結尾,而之後流通的宋錢、元錢、明錢乃至江戶時代的方孔錢也是如此,據此認為「珎」應為「寳」[13][14]。[9][15][4]狩谷棭齋的《錢幣攷遺》、中川積古齋的《和漢稀世泉譜》、明治時代古錢收藏家成島柳北皆持有此種觀點。[16]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該錢的銘文應該上右下左迴旋讀為「和開同珎」。[1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