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羅馬共和國時代早期,後備兵(也譯作老兵,三線兵,拉丁語:Triarii,單數Triarius[1])是羅馬軍團中的一個兵種。
他們穿着重金屬甲,配備長矛和大盾,經常被布置在第三線[2]。在馬爾庫斯·弗里烏斯·卡米盧斯時期,他們通常組成較淺的方陣,在輕型兵種的幫助下作戰。但是在大部分戰鬥中,敵人都被第一線的青年兵和第二線的壯年兵解決,這些老兵小隊(Manipulus)很少會被實際投入戰鬥。一旦這些步兵被投入戰場時,表示戰役已面臨決戰時刻,因此「事情發展到了後備兵」(拉丁語:Rem ad Triarios redisse)成了一句表示「事情已經到了危急關頭」的諺語[3][4]。
最初,他們是由步兵中最富裕的人組成,可以支付得起最好的裝備,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前,經過若干改革後,後備兵成了軍團中年齡最大,經驗最豐富的部隊。在前107年的馬略改革後,該兵種被逐步淘汰。
後備兵可能是由早在羅馬王政時代後三王時期,即所謂伊特魯里亞人的塔克文王朝統治時期軍隊中的第一等級發展而來[5]。該等級由軍團中最富有的士兵組成,裝備與希臘重裝步兵類似,包括長矛、胸甲和大盾。在早期羅馬軍隊中,這一兵種作為重裝步兵,以龐大的步兵方陣的形式投入最前線作戰。之後,在對薩莫奈人和高盧人的戰爭中,羅馬人逐漸認識到了在意大利中部多山地帶作戰時,龐大的希臘方陣的種種不足以及靈活機動的重要性[6][7]。
直到前4世紀,羅馬人還在延用從伊特魯里亞人那裡繼承過來的軍隊構成以及戰鬥隊形。雖然效果很值得懷疑,但是至少在羅馬人與其周圍鄰居的交戰中,這些方式還是被證明是有用的。前390年,伊特魯里亞遭高盧人入侵,因而向羅馬人求援,後者派去的小型分遣隊導致了高盧人對羅馬的全面進攻。在阿里亞戰役中,羅馬慘敗給入侵的高盧人,軍隊全軍覆沒,除羅馬七丘中的卡匹托爾山外,羅馬幾乎全部淪陷。
戰後,羅馬人在馬爾庫斯·弗里烏斯·卡米盧斯的帶領下進行了全面的改革(約前386年),舊的希臘方陣被拋棄。在新的體系中,所有士兵根據其擁有的財產被分為不同的級別[8],後備兵屬於較富有的級別,僅次於騎兵[9]。他們的武器包括一杆約兩米的長矛(Hasta),以及一柄約74厘米長的短劍(gladius)用於近身作戰或者長矛折斷時使用。防護裝備包括一塊希臘圓盾(Clipeus),胸前一塊方形或圓形銅板作為胸甲,銅做的頭盔頂部往往還有黑色或者是紫色羽毛的盔冠使得身材看起來比實際更高。比較有錢的軍團士兵可能會穿鎖子甲。很多人還會在他們的盾牌上描繪或者雕刻出其祖先的畫像並深信這會為自己帶來好運[10]。
根據李維的記載[11],在拉丁戰爭期間的羅馬軍團中的步兵被分為五個等級,三個梯隊:
這三種等級也會被統稱為三線兵(Triarii)。此外,還有若干投矛手(Leves),以及負責側翼安全及用於追擊敵方逃兵的騎兵。整個軍團共約5000步兵,300騎兵。
在戰鬥時,由作為散兵的投矛手在最前方向敵方投擲標槍,掩護第一線的青年兵攻擊。假如這波進攻失敗的話,這些部隊就會後撤,協同裝備更好且經驗更豐富的壯年兵發起第二波攻勢。如果這次攻擊再次失敗的話,前方的部隊會退回第三線的後備兵後方,由裝備最好且經驗最豐富的老兵們接管。這種情況非常少見,由此也衍生出了羅馬人的一句諺語:「事情發展到了後備兵」(拉丁語:Rem ad Triarios redisse),用來表示「事情已經到了危急關頭」[3][4]。
到了前3世紀後期的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前,這一作戰體系已經顯得落伍,特別是與迦太基人作戰的時候。在一系列而不是一次性的變革之後,一個新的作戰體系逐漸形成了。在這個新的體系中,步兵的等級不再依據其富裕程度,而是依據其年齡和作戰經驗。其中,後備兵的年齡最大,作戰經驗最豐富[14],因而也被稱為老兵,他們的裝備與之前相同,只不過他們的盾牌從希臘圓盾(Clipeus)變成了能夠提供更多保護的羅馬方盾(Scutum)[15]。
新的系統中,最後面的Rorarii與Accensi被取消,第一、第二線仍然被稱為Hastati和Principes,後備兵仍然位居第三線,但人數從之前的15個小隊900人降為了10個小隊600人。投矛手(Leves)也被標槍兵(Velites)所替代,後者的職責與前者類似,只是作戰時依附於青年兵和壯年兵[16]。戰鬥順序也與之前的類似:標槍兵先在最前方投擲標槍,而後輔助青年兵的第一波進攻。假如這波攻擊失敗的話,則由壯年兵接手。在這個體系中,壯年兵的武器不再是長矛,而是短劍。假如壯年兵再失敗的話,就退到後備兵後,由後備兵負責第三波攻擊[17]。
在大部分戰役中,這一進攻順序都被嚴格執行。大西庇阿領導的大平原戰役和扎馬戰役是少數幾個例外。在大平原戰役中,西庇阿按照常規進行布陣,但是當第一線的青年兵開始與敵人交手後,他馬上將二三線的壯年兵和後備兵投入了側翼包圍敵人[18][19]。在扎馬戰役中,西庇阿特意拉大了部隊間橫向距離,形成若干縱向長通道。迦太基布置在最前方的戰象大部分被引入這一系列通道,並被布置其中的標槍兵殺死,因而戰象對羅馬人造成的損失非常小。當所有的戰象或被殺或被圍後,西庇阿將第一線的青年兵一分為二,移動到兩翼,二三線的壯年兵和後備兵則組成中間方陣迎戰敵方步兵[19]。
前107年,為了應對同時與努米底亞的柏柏爾人國王朱古達(Jugurtha)和北部日耳曼人的戰爭造成的兵員短缺,馬略進行了一次重大的軍事改革,軍團中不同兵種、等級的區別被完全拋棄[20]。同時,財富或者年齡的限制也不再存在,參軍成了一種職業而不是原先的短期服役。軍團中的所有士兵都成了職業的軍團士兵(Legionarius)。作為重裝步兵的軍團士兵配備有短劍和投槍,且裝備不再是自行準備,而是由國家支付,統一裝備。之前的其他角色,例如弓箭手、拋石手、騎兵等,都由羅馬在各地的,不具有羅馬公民身份的同盟者提供,稱為輔助部隊(Auxilia)[21],以區分完全由羅馬公民組成的軍團士兵。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