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国上海医学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00年4月,原上海鐵道大學與同濟大學合併。在原上海鐵道大學醫學院基礎上重建醫科,成立新的同濟大學醫學院。於是,中國出現了兩個使用「同濟」品牌的醫學院,上海的同濟大學醫學院和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4年8月22日) |
1907年在上海設立德文醫學堂,招收中國學生,以培養施診醫生。這個計劃得到德國駐滬總領事以及德國政府高等教育司的支持。1906年,他們設立了一個支持醫學堂開辦的基金會,得到了德國「促進德國與外國思想交流的科佩爾基金會」的協助,籌集到一批醫科書刊及新式的外科手術電動器械等物品。
1907年6月醫學堂開學前,德國駐滬總領事克納佩在上海不僅號召德國商人捐款,而且要求德國洋行向中國商人募捐。同時,費舍爾還要求中國官方的資助和支持,克納佩利用在中德兩國募來的捐款,成立了「為中國人辦的德國醫學堂基金會」。當時規定,捐款金額較多者可成為醫學堂董事會董事。醫學堂建立時定名為上海德文醫學堂,並成立了董事會負責學校的管理。董事會由18人組成,主要成員有:三個德醫公會元老:寶隆、福沙伯(第二任校長)、福爾克爾;三名德國商人:萊姆克、米歇勞和賴納;兩名中國紳商:朱葆三(滬軍都督府財政部長及上海商務會會長,大買辦)、虞洽卿(荷蘭銀行買辦);總領事館的副領事弗賴海爾·馮·呂特等。埃里希·寶隆醫生被正式推選為董事會總監督(董事長)兼學堂首任總理(校長),負責學堂的管理。醫學堂的校址設在同濟醫院對面的白克路(今上海鳳陽路)。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醫學堂舉行了開學典禮。
1908年,「德文醫學堂」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同濟」當時寓意德國人與中國人同舟共濟,「同濟」二字從德語「Deutsch」(意為「德意志、德國、德語」)在上海話的諧音而來,意蘊合作共濟。1909年,寶隆博士因病於3月5日在上海逝世。上海德醫公會元老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濟德文醫學堂總監督兼總理。
1910年12月,德國政府及工商界看到上海同濟德文醫學堂已取得信譽和辦學經驗,同時認為上海是中國最重要的工商業城市,而且近千名德國商人在上海經商,於是他們計劃辦一所工學堂。12月10日,德國工商界和銀行界領袖集會,推選德國樞密政府顧問費舍爾博士為首,在中國建立一個德國工學堂協會。在費舍爾的號召下,短短幾月就籌得175萬馬克的資金。
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增設工科,更名為「同濟醫工學堂」,設醫、工和德文三科(德文科為預科,德語語言學校)。由校董事會籌措辦學經費,由福沙伯全面領導學堂。當年,醫正科三級學生張近樞、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國大學醫科考試規則參加學堂的第一次畢業考試,均順利通過,如期畢業。他們是同濟歷史上的第一屆畢業生。
工科起先只有機電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青島被英、日聯軍侵占。德人開設的青島特別高等專門學校停辦,該校一些教師和43名學生轉來同濟醫工學堂,43名學生中有30人是土木科,同濟醫工學堂工科因此增設土木科。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2月美國宣布與德國斷交,不久對德宣戰。3月17日,上海法租界以同濟醫工學堂是德國的產業,為防止德國人利用該校機械製造武器為由,當眾宣布解散學校,並限令師生當日離校。為此,社會各界聯名致電北洋政府教育部,請設法對同濟學生作善後安排。教育部馬上派人商議,把學校遷到吳淞鎮,繼續開學上課。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學堂改屬華人私立學校,由華人董事會辦學,直屬教育部管理。同年12月,更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1922年,學校正式遷往吳淞鎮。
根據《寶山縣誌》記載:
民國6年(1917年)同濟德文醫學堂由華董接管,遷入吳淞中國公學。民國8年(1918年),在教育部次長袁希濤主持下,由教育部撥款,在吳淞購地150畝籌建校舍。民國11年(1921年)竣工後陸續遷入新校舍。
1950年,為了支援湘鄂粵桂豫贛六省(中南區)醫療衛生事業,全部醫學院和附屬同濟醫院遷往湖北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併後改名中南同濟醫學院和武漢同濟醫院。1955年8月,中南同濟醫學院更名為武漢醫學院。1985年7月,武漢醫學院又改名同濟醫科大學。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同濟大學醫學院西遷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組建武漢醫學院後,在差不多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同濟大學沒有醫學學科。2000年4月,原上海鐵道大學與同濟大學合併。在原上海鐵道大學醫學院基礎上重建醫科,成立新的同濟大學醫學院。
同濟大學醫學院目前設有基礎醫學院、藥學院(籌)、護理學院(籌)、公共衛生與全科醫學院(籌)、康復醫學院(籌)、生物工程與納米科學研究院、實驗動物中心、實驗教學中心。[2]
基礎醫學院下轄人體解剖與組織胚胎學系、生理學系、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細胞生物學系、醫學遺傳學系、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系、病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系、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系。
截至2024年8月,同濟大學有12家附屬醫院: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上海市同濟醫院、上海市東方醫院、上海市肺科醫院、同濟大學附屬口腔醫院、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上海市楊浦區中心醫院、上海市養志康復醫院、上海市皮膚病醫院、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同濟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原浦東新區精神衛生中心)[3]和上海市普陀區人民醫院。[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