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之旅」第02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古埃及探祕:尼羅河畔的金字塔世界》(法語:À la recherche de l’Égypte oubliée,直譯:追尋被遺忘的埃及)是法國埃及學家尚·韋寇的插畫專題論著,專論古埃及文明的發現史和埃及學的源起。法文原版於1986年由加利瑪出版社在巴黎發行,是為該出版社旗下的「加利瑪發現文庫」第1種書目[1];臺灣時報文化於1994年推出中譯本,作為其旗下的「發現之旅叢書」第2集[2];簡體譯本在1998年推出,由上海書店出版社發行[3]。該書曾獲頒1987年法蘭西基金會文學獎[1]。
古埃及探祕: 尼羅河畔的金字塔世界 | |
---|---|
![]() 正體中文版封面:吉薩沙漠裡吹來乾熱風。大衛·勞伯茨繪。載勞伯茨的《埃及和努比亞》,1846-1850年 | |
原名 | À la recherche de l’Égypte oubliée |
作者 | 尚·韋寇 |
譯者 | 吳岳添 |
類型 | 非虛構作品 |
系列 | 發現之旅(第2冊) |
語言 | 法語 |
主題 | 古埃及的發現史、埃及學的歷史 |
故事背景地點 | 埃及 ![]() |
發行資訊 | |
封面設計 | 大衛·勞伯茨 |
出版機構 | 加利瑪出版社(法文版) 時報文化(正體版) 上海書店出版社(簡體版) |
出版時間 | 1986 / 新版 2007 |
出版地點 | 法國巴黎 |
中譯本出版日期 | 1994(正體版) 1998(簡體版) |
媒介 | 紙本書、iPad電子書 |
開本 | 125×178 mm |
頁數 | 224(法文初版) 228(正體中文版) |
系列作品 | |
前作 | 文字與書寫:思想的符號 |
續作 | 希臘的誕生:燦爛的古典文明 |
規範控制 | |
ISBN | 978-2-0705-3028-1 |
OCLC | 246722785 |
LC分類法 | DT60 .V3613 1992 |
公元四世紀,信奉基督教的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下令關閉羅馬帝國境內的所有異教神殿。無法預料的後果接踵而至,原本繼續使用於宗教儀式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因異教被禁而漸漸遭人遺忘,法老王時代的古埃及隨其文字徹底陷入沉眠。直到一千四百多年後的1798年,拿破崙一世的埃及遠征軍開啓了日後西方研究古埃及文明的濫觴,隨之出版的《埃及記行》在歐洲掀起埃及熱。1822年,法國語言學家尚-法蘭索瓦·商博良破譯埃及象形文字,埃及學自此誕生。
《古埃及探祕:尼羅河畔的金字塔世界》原屬「迷你」口袋叢書「加利瑪發現文庫」中的「考古」系列(Série Archéologie),也就是說,本書的主題是自古希臘-羅馬時代以降對古埃及文明的發現史,以及研究在該文明區域內出土的考古遺蹟、遺物、文獻資料,以及破譯古埃及象形文字(埃及學史)[4],而非古埃及文明本身的歷史。
依「加利瑪發現文庫」的「圖像閱讀」傳統,該書奠基於豐富的圖像文獻,用平滑度高且光澤感強的雪銅紙印製,將文本和高品質的視覺圖像巧妙結合,達成圖文互動的影像蒙太奇式編排,為閱讀增添趣味,猶如觀賞一部電視紀錄片[5][6]。換言之,「貨眞價實的專題論著,以藝術圖書的標準編輯出版」[7],幾乎有如充滿彩色插畫的「圖像小說」。
「 | 這是一個石頭的世界:金字塔的石頭,神廟的石頭,雕像的石頭,都已陷入千年泥沙,被人遺忘。這是一個符號的世界:雕刻的符號,敍述的符號,神祕莫測,不可理解。遊客、冒險家,學者、考古學家,他們的目光、鉛筆、鍬斧和量尺,將使這個沉睡的無聲世界恢復生機[8]:封底文案。 | 」 |
該書的第二部份「見證與文獻」(Témoignages et documents),收集了摘錄自各種文獻或文學來源的資料,分成十六個部份。
法文初版 | 中譯本 |
---|---|
1, La campagne d’Égypte (pp. 130–137) | 1. 埃及的戰役(pp. 130–137) |
2, La Description de l’Égypte (pp. 138–141) | 2. 《埃及記行》(pp. 138–141) |
3, Le style « retour d’Égypte » (pp. 142–143) | 3. 回歸埃及的風格(pp. 142–143) |
4, Le long voyage des obélisques (pp. 144–149) | – |
5, L’inauguration du Canal de Suez (pp. 150–151) | – |
6, Le voyage en Orient (pp. 152–157) | 4. 東方之行(pp. 144–149) |
7, Des Américains à l’assaut des pyramides (pp. 158–159) | 5. 攀登金字塔的美國人(pp. 150–151) |
8, Un officier de marine à Philæ (pp. 160–161) | 6. 一位海軍軍官在菲萊(pp. 152–153) |
9, Le Sérapéum de Memphis (pp. 162–165) | 7. 孟斐斯的神牛墓(pp. 154–157) |
10, La résurrection de Karnak (pp. 166–171) | 8. 恢復卡納克的原貌(pp. 158–163) |
11, La renaissance de Philæ (pp. 172–173) | 9. 菲萊復活記(pp. 164–165) |
12, Le sauvetage d’Abou Simbel (pp. 174–181) | 10. 挽救阿布辛比勒(pp. 166–173) |
13, Histoires de pillages... (pp. 182–185) | 11. 掠奪記事(pp. 174–177) |
14, L’Égyptologie aujourd’hui (pp. 186–187) | 12. 今日的埃及學(pp. 178–179) |
15, La journée d’un archéologue (pp. 188–189) | 13. 考古學家的一天(pp. 180–181) |
16, La nouvelle vie de Ramsès II (pp. 190–193) | 14. 拉美西斯二世的新生(pp. 182–185) |
17, Les mystères des pyramides (pp. 194–199) | – |
18, Sur la piste de Chéops (pp. 200–205) | 15. 尋找胡夫(pp. 186–191) |
19, L’Égypte au musée du Louvre (pp. 206–213) | 16. 羅浮宮博物館裡的埃及(pp. 192–197) |
– | 埃及諸神(中譯本獨有,李建昌繪圖;pp. 198–201) |
Les grandes divisions chronologiques de l’histoire de l’Égypte (pp. 214–216) | 古埃及年表(pp. 202–206) |
Table des illustrations (pp. 217–220) | 圖片目錄與出處(pp. 208–213) |
Index (pp. 221–222) | 索引(pp. 213–223) |
Remerciements/Crédits photographiques (p. 223) | – |
Table des matières (p. 224) | 目錄(p. 10) |
在Babelio上,基於25條評分,《古埃及探祕》平均得分3.58(最高5分)[9]。在Goodreads上,基於129條評分,平均得分3.81/5[10]。表示「普遍反響良好」。
葡萄牙埃及學家路易斯·曼紐爾·德·阿勞約在他的書評文中寫道:「頗有創意的一本書,文筆優良且插圖精美。[......] 這本迷你書中塞滿了華麗的插畫,其中部份是出自埃及學誕生之初的作品,例如由拿破崙一世下令出版的《埃及記行》,卡爾·李察德·萊普修斯的《埃及和衣索比亞的古蹟》,以及大衛·勞伯茨的《埃及和努比亞》等等[11]。」
強尼·蘭格(Johnni Langer)在《古埃及之謎》一文中寫道:「最近出版的《Em busca do Egito esquecido》(《古埃及探祕》的巴西葡文版)着實是一件値得慶賀的事,因為該書將作者的淵博學識和高品質的精緻插圖完美結合,[......] 對於想要深入研究考古圖像學的歷史學家而言,是相當重要的[12]。」
俄羅斯埃及學家維克多·索爾金認為「該書簡潔明瞭,作者以略帶風趣的行文向讀者闡述事實,配合精美插圖,其中一部份是相當罕見的圖片。[......] 總的來說,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本介紹埃及考古學的迷你手冊,於那些對埃及只略知皮毛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概略呈現了金字塔國度與歐洲兩千多年文化互動的全景圖[13]。」
專長「藝術史學與藝術考古學」的臺北市立大學助理教授邱建一在古代文明書目推薦文中寫道:「這本書最好的是保留了許多早期探險家留下的文獻,這是現今對古埃及的第一手記載。透過這些記錄可以讓我們重新看到這個帝國的餘暉。雖然,這些文字或許不夠嚴謹,而且一如當時的文體習慣總是文學性太過於濃厚,但是透過他們的眼光可以讓我們重新看到古埃及第一次出現在現代人眼中的眞實樣貌。[......] 這本小書除了主文之外,還附錄了『神名表』、『年表』與『見證與文獻』。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參考資料,値得一看。這是我的入門書,許多基礎知識都從它而來,我能喜歡它,相信你也應該不會後悔[1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