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哥薩克化(俄語:Расказачивание羅馬化Raskazachivaniye)是布爾什維克在1919年至1933年之間有系統地鎮壓俄國帝國的哥薩克人、特別是頓河庫班哥薩克人的政策,旨在消除成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政治和經濟實體的哥薩克人。這是蘇聯領導人決定「消滅,滅絕和驅逐整個領土的人口」的第一個例子[1],他們曾稱其為「蘇維埃的旺代[1] ,去哥薩克化常被描述為種族清洗[2][3][4][5][6]。學者彼得·霍爾奎斯特(Peter Holquist)描述這一事件為「無情」和「徹底消除國內不被接受群體的嘗試」,表明蘇聯政權「致力於社會工程[7][8]

Quick Facts 去哥薩克化 Расказачивание, 位置 ...
去哥薩克化
Расказачивание
紅色恐怖蘇聯的人口轉移的一部分
位置頓河庫班地區
日期1919–1933
類型法外處決、驅逐、種族清洗
死亡大約介於300,000至500,000
主謀紅軍布爾什維克
Close

背景

從16世紀到20世紀初,哥薩克人既是少數民族,也是俄羅斯帝國的特殊社會群體。由於其軍事傳統,哥薩克部隊在17至20世紀的俄羅斯對外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克里米亞戰爭(1853-1856)、拿破崙戰爭、多次俄土戰爭和1914-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沙皇政權部署了哥薩克分隊來執行警察任務和鎮壓革命運動,特別是在1905年至1907年[9]

在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沙皇即調動大量哥薩克部隊進入聖彼得堡以保衛政權。十月革命之後,俄國新的布爾什維克共產黨政權與許多哥薩克人爆發了衝突。在頓河地區,頓河哥薩克人的領袖阿列克謝·卡列金宣布,他將「與其他哥薩克政府緊密合作,全力支持」克倫斯基的部隊。作為拉達(Rada)、庫班、泰瑞克(Terek)和奧倫堡(Orenburg)的哥薩克的領袖,卡列金試圖推翻俄羅斯的蘇聯政權。

1918年5月8日,德意志帝國軍隊入侵並占領羅斯托夫後,在頓河州成立了由彼得·尼古拉耶維奇·克拉斯諾夫領導的政府。 1918年7月,克拉斯諾夫的哥薩克白軍發動了對察里津(今伏爾加格勒)的首次入侵。蘇軍在9月7日前進行了反擊並將其趕出了哥薩克白軍。9月22日,克拉斯諾夫的部隊第二次入侵了察里津,但到10月25日,蘇軍將克拉斯諾夫的部隊趕回了頓。1919年1月1日,克拉斯諾夫發動第三次入侵察里津。蘇軍擊退了入侵,並於1919年2月中旬迫使克拉斯諾夫的部隊撤出了察里津[10]

歷史

該政策是根據1919年1月24日布爾什維克黨的一項秘密決議制定的,該決議命令地方分支機構「對富裕的哥薩克人進行大規模襲擊,將其全部消滅;對參與其中的任何哥薩克人進行無情的大規模恐怖襲擊。以任何方式直接或間接地與蘇維埃政權作鬥爭」[11]

僅在1919年3月中旬,契卡就處決了8,000多名哥薩克人。在通常情況下,革命法院都在幾分鐘之內通過了簡易判決,而全部人員因「反革命行為」而被處決。[12]

1920年11月,契卡的負責人捷爾任斯基向列寧報告:

共和國必須在南部戰線安排容納大約10萬俘虜的集中營,並從反叛的特雷克、庫班和頓河的[哥薩克]定居點驅逐出大批民眾。今天,403名14至17歲的哥薩克男女來到奧廖爾集中營。由於奧廖爾已經超載,他們無法被接納。[12]

據統計,大約有30至50萬人死於去哥薩克化運動中。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