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羅琳·維德尼·卡羅爾·格雷德(英語:Carolyn Widney "Carol" Greider,1961年4月15日),美國分子生物學家,現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教授。她因為「發現端粒端粒酶如何保護染色體」而與伊麗莎白·布萊克本傑克·紹斯塔克一起獲得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

事实速览 卡羅爾·格雷德Carol Greider, 出生 ...
卡羅爾·格雷德
Carol Greider
Thumb
出生 (1961-04-15) 1961年4月15日63歲)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
居住地 美國
國籍 美國
母校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學士)
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
知名於端粒端粒酶的研究
獎項艾伯特·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2006年)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09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分子生物學
機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冷泉港實驗室
博士導師伊麗莎白·布萊克本
关闭

生平

卡羅爾·格雷德1961年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聖迭戈[2]她的父親肯尼思·格雷德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一名物理教授。卡羅爾·格雷德很小就隨父親搬到加州北部的戴維斯,並在那裡成長。[3]1979年從戴維斯高中畢業後,她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學習生物,取得學士學位。後進入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繼續深造,於1987年取得博士學位。[3]

格雷德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的導師是伊麗莎白·布萊克本。當時,布萊克本與傑克·紹斯塔克在研究中發現,端粒中一段獨特的DNA序列保護染色體免於退化。而格雷德則鑑別出了參與端粒DNA複製的一種逆轉錄酶——端粒酶。這些研究成果對癌症等疾病的研究具有積極的意義。[4]

博士畢業後,格雷德加入冷泉港實驗室成為冷泉港研究員獨立開展研究工作。她於1997年加盟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2003年起任該校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系的「丹尼爾·納森斯教授」(Daniel Nathans Professor)及系主任。[2]同年,成為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5]

榮譽與獎勵

格雷德先後獲得過蓋爾德納基金會國際獎(1998年)[6]、里查德·勞恩斯伯里獎(2003年)[7]、威利生物醫學獎(2006年)[8]艾伯特·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2006年)[9]、迪克森醫學獎(2007年)[10]、路易莎·格羅斯·奧爾維茨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基礎研究獎(2007年)[5]、保羅·埃爾利希與路德維希·達姆施泰特獎(2009年)[2]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09年)[1]

代表性論文

  • Greider, C. W. & Blackburn, E. H., Identification of a specific telomere terminal transferase activity in Tetrahymena extracts, Cell, 1985, 43 (2 Pt. 1): 405–413
  • Greider, C. W. & Blackburn, E. H., Telomeres, Telomerase and Cancer, Scientific American, 1996: 92–97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