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戎龍(屬名:Charonosaurus,發音:/kəˌroʊnəˈsɔːrəs/ kə-ROH-nə-SAWR-əs,意為「卡戎的蜥蜴」)是一屬賴氏龍亞科鴨嘴龍科恐龍。模式種兼唯一的種嘉蔭卡戎龍(Charonosaurus jiayinensis)於2000年命名、敘述,化石發現於分隔中國和俄羅斯的黑龍江南岸,靠近黑龍江省嘉蔭縣的漁亮子組,地質年代為白堊紀馬斯垂克階末期。[1]
卡戎龍屬 化石時期:晚白堊世,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鳥臀目 Ornithischia |
亞目: | †鳥腳亞目 Ornithopoda |
科: | †鴨嘴龍科 Hadrosauridae |
亞科: | †賴氏龍亞科 Lambeosaurinae |
族: | †副櫛龍族 Parasaurolophini |
屬: | †卡戎龍屬 Charonosaurus Godefroit, Zan & Jin, 2000 |
模式種 | |
†嘉蔭卡戎龍 Charonosaurus jiayinensis Godefroit, Zan & Jin, 2000
|
發現歷史
早在20世紀初,俄羅斯與中國交界的黑龍江岸就有發現鴨嘴恐龍的遺骸,但最早的發現是在中國那側。[1]其中一些被歸類於克氏櫛龍(Saurolophus kryschtofovici)或阿穆爾糙齒龍(Trachodon amurense)。[2]俄國人於1916年和1917年夏天進行了兩次考察,發現了鴨嘴龍科的遺骸。A.N. Riabinin於1925年根據其中一件部分骨骼將其命名為糙齒龍屬的新種,並於1930年修改成滿洲龍的模式種(Mandschurosaurus amurensis)。後續研究發現他剛命名的屬並非來自單一物種的遺骸,而是由許多個體的遺骸混雜組成。時至今日,該屬被認為是個疑名。1930年的另一份研究中,Riabinin以巴納姆·布朗於1912年敘述的加拿大化石為根據,[3]敘述了來自該地區可能屬於櫛龍的殘骸,然而隨著時間流逝,克氏櫛龍也被認為是疑名。[1]
自1975年,許多中國科學研究機構開始了黑龍江岸中國那側的挖掘活動,並在四個主要地區(嘉蔭縣、烏拉嘎鎮、昆杜爾鎮、布拉戈維申斯克)發現以鴨嘴龍科為主的骨床,在這些物種混雜的大量骨骼中,主要以賴氏龍亞科佔多數,其餘多是甲龍科、獸腳類、鱷魚、烏龜的單件殘骸或牙齒。2000年,帕斯卡·迦得弗利茲(Pascal Godefroit)、昝Shuqin和金立勇發表了關於成群化石中一種未知物種的發現,並建立成新屬卡戎龍屬。迦得弗利茲是比利時古生物學家,同時也是布魯塞爾比利時皇家自然史博物館「地球與生命史」部門的營運總監,專門研究鴨嘴龍科;而昝和金隸屬於長春科技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1]
屬名取自希臘神話中的冥河渡神卡戎;種名意指發現地來自嘉蔭,位於距離嘉蔭縣8公里處的黑龍江(阿穆爾河)南岸,座標為48 ° 53 'N, 130 ° 27' E。正模標本(編號CUST[4] J-V1251-57)是一個部分頭骨,現保存於長春科大自然史博館。同一地區發現的成年和幼年鴨嘴龍科遺骸,可能代表著與卡戎龍相同物種,並提供了顱後骨骼的資訊。[1]
敘述
敘述論文以標本編號CUST J-III和JV, GMH[5] Hlj-16、77、87、101、140、143、144、178、195、196、207、278、A10、A12以及「magnus」為基礎。[1]
卡戎龍是種很大型的賴氏龍亞科,估計體長約10公尺,[6]僅股骨就長達1.35公尺,[1]超越其他所有鴨嘴龍類的紀錄,只有巨型山東龍除外。[7]根據葛瑞格利·保羅的普林斯頓恐龍百科(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估計長10公尺及重5噸。[8]
頂骨結構是卡戎龍的鑑定特徵,其背面呈圓形並缺乏矢狀嵴;其他動物的頂骨通常較短。上眶骨形成與頂骨中的腔相吻合的骨瘤,敘述者將上顳孔描述為短而寬。[1]
鱗狀骨外部幾乎完全由眶後骨的尾支所覆蓋,並長而寬;這也是鑑定特徵之一。鱗狀骨外側在髁腔上方突起。有一個後髖臼突,腹側縮短,達到枕骨大孔高度的一半;枕骨旁的另一個枕突也是如此。眶後骨及後背形成頭冠。[1]
鑑定特徵還包括低矮的前枕突和髖臼突。枕骨髁具有一縮短、垂直關節面的基枕頸。另一鑑定特徵為基蝶骨突出的對稱翼突。顴骨有一道矢狀突,其腹側向上加長,側觀呈對稱圓形。[1]
敘述者還提到上頜骨側邊發達的外翼骨嵴,這是鴨嘴龍科的典型特徵;值得注意的是,卡戎龍的外翼骨嵴位在上頜骨後部一半的位置,不同於櫛龍亞科的情況。關節面加長的方骨與其他鴨嘴龍科沒有太大的差異。缺乏開放的副腔靜脈孔。[1]
一個發育良好的齒骨向下傾斜約30度。敘述者指出具有40排牙齒,形成齒系(Dental batteries),[1]是種相當於哺乳類牙齒的複雜結構,可用於研磨食物。[9]成年動物的其中一排沒有很多牙齒,因為二至三個高齒(最高齒冠5公分)中只有一至兩個有在使用。[1]鴨嘴龍類以木賊、蕨類、針葉樹或原始被子植物(皆為硬食)為主食,咀嚼容易造成牙齒的損耗,因此除了一般動物使用的牙齒外,還有成排的新牙齒可供替換。[9]卡戎龍具有牙間隙,年輕時較小,成年後較大。[1]
鳥喙骨與其他鴨嘴龍科沒有顯著差異;值得注意的是頭朝腹向的鉤狀附屬物,其側邊突出的隆起被詮釋為肱二頭肌的附著點。肱骨的鑑定特徵在於肱三頭肌嵴冠,在較年長的卡戎龍中尤其明顯;肱骨下半部還有一道三角肌-胸椎嵴冠;這代表著其肱二頭肌及肱三頭肌發育良好。敘述者亦提到加長、纖細的前肢也是鑑定特徵。他們測量了骨骼總長度與近端寬度之比,得出橈骨大於6.6及尺骨大於6.3。[1]第五掌骨類似副櫛龍。[10]
髂骨的前髖臼突比其他鴨嘴龍科更長而成為鑑定特徵。整塊髂骨與附屬物長度的比值大於2.1。反轉子突出。坐骨末端為塊狀的腳。股骨長1.35公尺。[1]
分類
根據系統發生學分析,卡戎龍屬於鴨嘴龍科的賴氏龍亞科,並與副櫛龍關係最為接近,牠們一起構成副櫛龍族演化支。[10]
卡戎龍的發現,也代表著亞洲的賴氏龍亞科成功倖存至白堊紀的最末期(而北美洲的賴氏龍亞科在馬斯垂克階晚期已經消失或未得知)。[1]
古生態學
卡戎龍出土於中國黑龍江省北緣的漁亮子組。研究人員依據孢粉學理論,由沃氏粉屬(Wodehouseia spinata)、鷹粉屬(Aquilapollenites subtilis)花苞顆粒鑑定得出該沉積層的確切年代,為中生代的最末期,馬斯垂克階中至晚期,約7060萬至6604.3萬年前[11][12][13][14],與鄰近阿穆爾州南部的烏都楚坎組(Udurchukan Formation)相同。兩地生態系均由賴氏龍亞科佔優勢地位。[15]包含黑龍江龍、阿穆爾龍、扇冠大天鵝龍;[16]但也有一些是頭部平坦的櫛龍亞科,如烏拉嘎龍、克貝洛斯龍、昆杜爾龍、[14]可疑的滿洲龍和克氏櫛龍。[17];另外當地還有發現獸腳類特暴龍、未鑑定的甲龍類、烏龜Amuremys planicostata、未鑑定的鱷魚等。[1]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