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堂山石窟或稱響堂寺石窟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鼓山,分為北響堂、南響堂及小響堂(水浴寺)。南響堂在鼓山南麓,滏陽河北岸的臨水鎮紙坊村西北,北響堂在和村東的鼓山天鼓峰西坡,兩地相距約15公里。現存北響堂8窟,南響堂7窟,小響堂2窟,共計造像4,000餘尊,並有北齊石刻佛經。[1]響堂山石窟是河北省現已發現的最大的石窟。1961年被列入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響堂山石窟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河北省邯鄲市 |
分類 | 石窟寺 |
時代 | 東魏、北齊至元 |
編號 | 1-40 |
認定時間 | 1961年 |
修建歷史
公元6世紀中期,北齊文宣帝高洋所命人開鑿。現存9個窟,以其中的南、中、北三大窟最為壯觀。
據窟內發現的《滏山石窟之碑》記載,南響堂石窟是由北齊丞相高阿那肱資助修成,而非皇家所有。南響堂有主要洞窟7個,分上下兩層。
高歡陵
天宮殿
響堂山所在的山頂共有5座宮殿式建築,分別稱為東天宮,西天宮,南天宮,北天宮和中天宮,為響堂山石窟的附屬建築。其中,西天宮殿的門柱上有唐朝和宋朝題記,東天宮殿門券上有明朝題記,其餘3座天宮殿為近代重建。西天宮殿累石砌成 ,坐北朝南,歇山頂。殿前半部部分坍塌 ,後半部保存相對較好,屋頂殘存筒瓦與蓮紋瓦。殿門門檻保存完好 ,其上刻有蓮紋裝飾圖案。西天宮殿建築年代下限為唐代晚期,有可能始建於北齊或東魏。從門柱上殘存的四處題記和門檻上的蓮花紋圖案判斷,早期此建築為佛教道場,後在唐朝早期轉變成道教道場。[4]
西天宮殿和東天宮殿由於建築年代久遠,目前建築本身有不同程度的開裂和鬆動。尤其是研究價值較高的西天宮殿前半部部分已經坍塌,後半部分有多處長裂痕,急需立即修繕。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