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共中央華東局是第二次國共內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負責華東地區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領導機構。[1]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3月8日) |
1945年10月25日,由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與中共中央華中局合併為中共中央華東局,機關駐地在山東臨沂縣,後有改編。隨着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的軍事勝利,機關駐地逐漸南移,遷至江蘇丹陽縣。上海解放後,遷入上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負責領導華東大行政區。1954年,撤銷。1960年11月,恢復設立中共中央華東局。1966年冬,結束[2]:8—9。
1945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與中共中央華中局在山東臨沂縣合併為中共中央華東局。研究者認為是在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方針下,中共中央根據各解放區人員漸次向北調動的情勢下設立[2]:8。華東局機關駐在臨沂城西門裡路南原德國醫院的舊房子裡(現臨沂市電影發行公司)。
1945年8月25日,陳毅在延安參加整風運動和中共七大後起程返華中。9月26日,陳毅行至冀魯豫邊區濮陽縣時,突然接到毛澤東的電報:因到山東接替羅榮桓工作的林彪轉去東北,令陳毅不要再返華中,應取捷徑赴山東,接替羅榮桓在山東的工作。於是,陳毅偕宋時輪、傅秋濤東進山東。9月下旬,饒漱石率華中局機關、新四軍軍部及第二師第四、第五旅,第四師第九旅,第七師等部共4萬餘人,由江蘇省淮陰縣向山東進發。10月初,新四軍先頭部隊第二師第四旅、第四師第九旅到達臨沂。10月4日,陳毅抵達山東軍區機關所在地臨沂。羅榮桓連續幾天向陳毅詳細介紹了山東的形勢、周圍的敵情、自己的看法和今後意見;介紹了留在山東的各部隊軍事政治素質和戰鬥力;介紹了幹部配備情況,某些將領的脾氣秉性;共同討論了山東分局與華中局合組為華東局、新四軍軍部和山東軍區領導機關合併後的幹部配備、黨政軍工作的重點,討論了阻擊徐州國民黨軍北上的作戰方案。10月20日,中共中央任命陳毅兼八路軍山東軍區司令員、山東分局副書記,黎玉代理山東分局書記。10月28日,饒漱石抵達臨沂,華中局與山東分局留下的一部分機關合併為中共華東中央局。
11月13日,中共中央決定饒漱石任華東局書記,陳毅、黎玉任副書記,饒漱石、陳毅、黎玉、張雲逸、舒同組成華東局常委會,統一領導山東、華中兩大戰略區的黨政軍工作。1945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批准增補郭子化、李林為華東局委員。華東局成立後,原隸屬於山東分局的魯中、魯南、濱海、渤海、膠東5個區黨委,直接由華東局領導。在淮安設立華東局領導下的中共華中分局,領導隴海路以南的蘇北、蘇中、淮北、淮南抗日根據地以及國統區的地下黨組織。1945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批示饒漱石、陳毅、黎玉、張雲逸、舒同任華東局常委,饒漱石任書記,陳毅、黎玉任副書記。1946年1月饒漱石到北平內部主持北平軍調處,由陳毅代理華東局書記一職。
1945年10月24日在淮陰市華中分局、華中軍區正式成立。蘇北、蘇中、淮北、淮南重新劃分為8個地委、專署、軍分區。為統一行政機構,1945年10月29日在淮陰成立蘇皖邊區政府, 主席李一氓、副主席劉瑞龍、季方、韋愨、方毅,淮陰市為邊區政府駐地和直轄市。華中分局書記鄧子恢,副書記譚震林,常委還有張鼎丞,粟裕、劉曉、曾山。委員陳丕顯,管文蔚,張愛萍,劉瑞龍,蕭望東,方毅,李一氓等15人。組織部長曾山,宣傳部長李一氓,副部長馮定,民運部長劉瑞龍,情報部長楊帆,城工部長張登。華中軍區司令員粟裕,政委鄧子恢,副司令員張鼎丞。1945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同意粟裕提議,以張鼎丞為新四軍華中軍區司令員、粟裕為副司令員。
1945年10月15日,以新四軍軍部和山東軍區機關部分人員,組成津浦前線指揮部,由陳毅兼司令員,黎玉兼政委。在魯南津浦沿線地區的新四軍第一縱隊、新四軍第二縱隊,第四季第七師和山東軍區第八師共7萬餘人,劃歸津浦前線野戰軍建制。1946年1月7日,津浦前線野戰軍改稱山東野戰軍。
在華中方面,於1945年11月10日組成華中野戰軍,隸屬華中軍區,由粟裕兼司令員,譚震林兼政委,轄4個縱隊共4萬餘人。
1945年12月3日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領導機關,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陳毅,政委饒漱石,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張雲逸,副政委黎玉,參謀長陳士榘,政治部主任舒同,副參謀長袁仲賢,政治部副主任唐亮,後勤部部長宋裕和、副部長彭顯倫。1946年4月4日,又任命羅炳輝為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新四軍軍部兼山東軍區司令部駐在臨沂城西門裡路北原德國天主教堂後院,1946年12月移到臨沂城東北的前河灣村(今河東區)。
1946年12月,華東局指定黃岩、李世農、陳慶先為委員組成中共淮南工委。
1946年12月24日,饒漱石自邯鄲回臨沂,正式重新主持華東局。撤銷山東分局和華中分局,山東軍區與華中軍區合併為華東軍區,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併為華東野戰軍,原華中分局常委(鄧子恢、譚震林、張鼎丞、粟裕、劉曉、曾山)任華東局常委。此階段,華東局書記饒漱石、副書記陳毅、黎玉,常委張雲逸、舒同、鄧子恢、譚震林、張鼎丞、粟裕、劉曉、曾山。
1947年7月下旬,鄧子恢與張雲逸等轉移到渤海地區,組成華東局工委,以鄧子恢為負責人。1947年8月鄧子恢一度代理華東局書記職務。
1947年9月12日,為了加強和統一對華中地區的領導,中共華東中央局決定撤消蘇北、蘇中兩個區黨委和軍區,組建中共華中工作委員會(即華中工委),作為華東局的派出機構。同時組建的還有華中行政辦事處和華中指揮部,以領導蘇中、蘇北的堅持鬥爭和淮南、淮北的恢復工作。第12縱隊免兼蘇北軍區。11月10日,中共中央華中分局和蘇皖邊區政府正式撤銷,華東局華中工委、華中行政辦事處和華中指揮部在射陽縣合德鎮正式成立。華中指揮部作為華中最高軍事機關,由管文蔚任指揮,陳丕顯兼政委,陳慶先任副指揮,姬鵬飛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下轄華東野戰軍第11、第12縱隊和第1、2、5、6、9軍分區、淮北支隊、淮南支隊及海防縱隊。
1948年2月24日,華東野戰軍第12縱隊司令陳慶先率第34旅旅部及101、102團進入淮寶地區,華中工委決定恢復成立中共淮南區黨委、淮南軍區。區黨委書記曹荻秋,副書記李世農;淮南軍區司令陳慶先,政治部主任楊光池。
1948年2月,康生到華東之後任華東局第二副書記,陳毅任華東局第一副書記。
1948年3月14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的命令,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由山東諸城南下華中,抵達阜寧羊寨地區,與華東野戰軍第11、12縱隊會合,組成華東野戰軍第4兵團,即蘇北兵團,擔負蘇北戰場的作戰任務。韋國清為兵團司令員,陳丕顯為政委、姬鵬飛為副政委。同時撤銷華中指揮部番號,該指揮部機關改為蘇北兵團兵團部,並成立新的蘇北軍區,管文蔚為司令員,陳丕顯為政委,下轄第1、2、5、6、9軍分區,統一領導長江以北地區地方武裝。
1948年4月21日,中共中央華東局、華東軍區決定,淮南、淮北軍區合併成立兩淮軍區。5月29日,華東軍區決定,兩淮軍區改稱江淮軍區。5月,鄧子恢調任中原局。年底,黎玉因受批判被撤銷華東局副書記職務。1949年4月,華中工委、華中行政辦事處和華中指揮部結束。
1949年2月11日,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陳賡4人參加華東局為委員。3月,鄧小平為華東局第一書記、饒漱石為第二書記、陳毅為第三書記。6月15日,鄧小平、饒漱石、陳毅、劉伯承、張鼎丞、曾山、粟裕為常務委員。中共中央華東局1949年遷上海。鄧、劉、張、陳最後一次參加華東局會議為1949年8月15日,此後轉西南局。
1952年至1953年,為平衡中央地方權力,中央調各大區負責人進京,即五馬進京。1954年4月27日,中央撤銷各大行政區一級黨政機關。11月,停止工作。為彌補華東局職能空缺,1954年11月成立上海局[2]:9。
1960年7月,北戴河工作會議擬定恢復各中央局。9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成立各中央局。 1961年1月18日,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批准了1960年9月中央政治局關於成立六個中央局的決定。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