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6′24″N 109°03′04″E

Quick Facts 半坡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半坡遺址
Thumb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陝西省西安市
分類古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編號1-143
認定時間1961年
Close

半坡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半坡村,地處滻河下游右側覆蓋有黃土的二級階地上,背依白鹿塬,與河床相距800米。半坡遺址是中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村落遺址典型代表,至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

發現和保護

半坡遺址於1954年春被發現,遺址面積約50000平方米,經碳十四測定年代為距今6800至5300年。1954年到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先後進行了5次大規模的發掘,發掘面積達10000平方米。[1]

1957年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館,於1958年4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是中國第一座新石器時代遺址博物館,也是新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博物館面積約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欄及起防護和泄洪作用的大圍溝等遺蹟,比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會村落的原貌。[1]

1961年半坡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西安半坡博物館被中宣部確定為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1998年被西安市政府評定為 「西安旅遊十大景點」之一;2008年5月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1]

半坡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最為知名、最為寶貴的是人面魚紋彩陶盆,屬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半坡文化

半坡人的經濟生活中,農業生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焚毀樹木,開墾農田,種植等旱地作物。當時人們從事生產活動所使用的工具是石頭、獸骨、鹿角和陶片等製造的。除糧食生產外,半坡人也已開始種植蔬菜。家畜飼養業在當時已出現了,當時養的牲畜兩種,以豬為主。打獵、捕魚也是當時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

陶器的使用在當時占重要地位,在製作技術上已採用了模製法和泥條盤築法,並逐漸以轉動的輪盤(慢輪)修整器口器形。半坡遺址陶器上的魚紋圖案具有代表性,其中口部噙魚的人面紋飾最具特色。陶器上還有可能為早期文字的雛形的標誌符號,半坡陶符

半坡建築已具典型中國建築雛型,出入口朝南,並使用木製框架支撐屋頂,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形式住房。

半坡遺址為主要的產陶地,在該處曾挖出一個窯。容器多為手工製作,有時則採用泥條盤築法或模製法。窄底的盆、碗是為典型容器形狀。容器經打磨,上有壓印裝飾,或黑、灰色的條紋裝飾。主要花紋為幾何圖形,偶爾出現人面圖形。容器邊緣所刻劃的一系列約二十種記號,可能是原始的記事方式。[2]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