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挺進大別山是指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的1947年8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前往大別山地區開闢根據地的戰略行動。挺進大別山被中國共產黨認為是第二次國共內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向戰略進攻的轉折點[1]

中國人民解放軍通過魯西南戰役打通魯西南地區前往大別山的通道,並強渡黃河

劉鄧野戰軍南進時,除第一縱隊轄四個旅十二個步兵團,另一個騎兵團外,其餘三個縱均為三旅九團制,共計十三個旅三十九個步兵團,一個騎兵團。各團有迫炮連,旅有炮兵連,縱隊有炮兵營,各縱都有教導團。每個步兵團的人數二干至二干五百不等,總計約十一萬餘人。

1947年8月11日,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軍隊途徑隴海鐵路,之後又渡過潁河沙河,26日渡過淮河,27日抵達大別山地區。此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在3個月內奪取大別山地區的33個縣城,建立大別山根據地[2]。由於大別山地區靠近武漢南京,極大地威脅國民政府的統治[3]

1948年3月底劉鄧主力轉出大別山,到淮河以北的豫皖蘇解放區休整時,留置大別山兩個旅部十二個步兵團、四個教導團,及其他大批司、政、供、衛幹部,共計三萬三千餘。共計北渡淮河十一個旅(一縱隊缺十九旅,二縱隊缺五旅),廿七個步兵團(三、六縱各缺三個團),及一個騎兵團。一縱後又留置兩個團於淮西區,現剩下廿五個步兵團,一個騎兵團。部隊人數與武器均大減;每團的人數一千至一千五百人之間.四個縱隊共計約五萬餘人。步槍、輕重機槍減少一半,炮減少三分之二甚至四分之三,一個連的步槍最多者為四十支,一般的卅余支,幾等於一個排的武器。重機槍連每連少則二挺,多則四挺。各縱步馬槍四千支至四千八百支,重機槍卅五挺至六十挺,輕機槍三百一十餘挺至四百廿余挺。山炮少的四門,多的七門。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