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北京都城隍廟是舊北京城城隍廟,創建於至元七年(1270年)。明代重建。同治十年(1871年)廟毀於火,後修復寢祠(後殿)及儀門。現唯存寢祠五間,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城區成方街33號(實際為西興盛胡同金融大街交叉處),為研究元大都地理方位的重要遺蹟。[1]

事实速览 都城隍廟後殿(寢祠),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
都城隍廟後殿(寢祠)
Thumb
北京都城隍廟後殿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
分類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時代
編號3-12
認定時間1984年
关闭

歷史沿革

Thumb
都城隍廟後殿(寢祠),攝於2009年

至元四年(1267年),世祖開始興建元大都。至元七年(1270年),數位大臣建言,「大都城既成,宜有明神主之」,請求建立城隍廟,世祖應允,並在城西南角選地建廟,封城隍為「佑聖王」。北京都城隍廟的歷史由此開始。[2]元文宗天曆二年八月(1329年),加封大都城隍神為護國保寧王,夫人為護國保寧王妃。[3]

明代太祖加強城隍信仰,正城隍神號,去封爵。[4]明成祖(1403—1424年)永樂遷都,定鼎於北京,重修都城隍廟,主殿為大威靈祠。[5]正統十二年(1447年)重建,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毀於火災,再次重建,萬曆三年(1575年)重修。每年農歷五月十一日,以太牢(牛羊豕三牲)祭都城隍。[6]每年祭祀期間,廟宇附近逐漸形成廟會,後來更發展到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日開市,成為京師最重要的廟會之一。其時商販雲集,人潮如涌,南北貨物,古今珍奇皆有。廟會綿延數裡,規模甚大。[7][8]

清代,北京都城隍廟是全國兩所京都城隍廟之一。順治八年(1651年)仲秋,遣太常卿致祭,此後每年為定例。仍用太牢祭祀。[9]雍正四年(1726年)和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分別重修。同治十年,都城隍廟發生火災,後來僅修復了寢祠和儀門。到民國年間,廟內雖有香火,但早已頹敗,廟會也轉移至城內其他地點。

20世紀後半葉,僅存的寢祠淪為水電印刷廠庫房,因年久失修,門窗斷裂脫落,彩畫磨滅無存,周圍更被私搭亂建的低矮房屋環繞。1984年,北京市政府將寢祠列入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990年代,這一地區被規劃為北京金融街的建設範圍。2005年11月,對寢祠的大修正式開始。工程持續一年餘,投資約430萬元,更換了三成以上的內檐木構件,殿內的水泥地面也重新換成青磚。同時還拆除周邊違章建築百餘平方米,清理倚靠大殿堆起的煤堆,開辟出一休閑廣場。在維修過程中,發現了三座石碑,其中兩座石碑曾作為民房牆壁,碑身字跡仍依稀可辨,分別是順治年間之《西棚老會碑記》和雍正年間之《重修京都城隍廟掛燈會碑記》;另一座石碑則被敲斷後深埋地下,字跡已磨滅不清。現三座石碑被重新豎立於寢祠兩側。[10]隨著金融街地區眾多古老胡同的消逝,歷經風雨的都城隍廟寢祠成為林立的高樓間最後的古都遺韻。

Remove ads

建築結構

Thumb
寢祠正面觀

都城隍廟盛時,中軸線上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都城隍門(廟門)、順德門、闡威門、大威靈祠和寢祠,還有鐘鼓樓、兩廡殿、治牲所、井亭、燎爐、碑亭等附屬建築。[11]廟內立石碑多處,有順治十五年(1658年)立《西棚老會碑記》,康熙十二年(1673年)立《東棚二聖會碑記》,雍正十二年(1734年)立《重修京都城隍廟掛燈會碑記》,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立《重修都城隍廟碑記》等。

廟內還有對聯一副:

誰毀誰譽,逝者如斯夫;
不仁不智,孰之而已矣。

現存寢祠坐北朝南,大殿五間,面闊24.8米,進深17米,建築面積約420平方米。黃琉璃瓦黑剪邊歇山頂調大脊,正吻垂獸,排山滴水,五踩重昂斗栱,配旋子彩畫,斜方格門窗五抹;殿內井口天花,前後加金柱,一斗三升斗栱。殿前出軒三間,通闊17.8米,進深7米,軒內為鎏金斗栱[12]

相關條目

注釋和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