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包莖(英語:phimosis)是指包皮口狹窄或包皮與陰莖頭粘連,包皮不能上翻顯露陰莖頭。另一種類似但須鑑別的是包皮過長,指陰莖在非勃起狀態下包皮覆蓋整個陰莖頭和尿道口,但仍能上翻顯露陰莖頭[7]。
包莖患者在排尿時,可能會出現包皮下似氣球般的腫脹。在青少年和成人時,可能在勃起時會疼痛,但在其他時候不會疼痛。受影響的人有較大的龜頭炎症風險,即龜頭炎,和其他併發症[3]。
兒童的包皮無法退到龜頭後方是正常的。超過90%的病例在7歲時便可以將包皮退到龜頭後方,在16歲時則是99%[4],有時包莖可能是由潛在病症所引起,例如由於龜頭炎或乾燥性閉塞性龜頭炎引起的瘢痕形成,這通常可以通過觀察包皮開口的疤痕來診斷[5]。
通常情況下,若沒有治療,此情形在三歲時就會消失,不建議年幼男性努力嘗試將包皮退到龜頭後面。對於病情沒有進一步改善的人,可以給予時間或使用類固醇乳膏來試圖鬆弛緊繃的皮膚,如果這種方法配合包皮伸展運動仍是無效,那麼可以試試其他治療方法,如包皮環切術[4]。包莖的一個潛在併發症是嵌頓包莖,緊繃的包皮被困在龜頭後面[5]。包莖的英文源自希臘語 φίμωσις(phimōsis),意思是「戴籠嘴、套口絡」(muzzling)[8]。
因龜頭包住無法清洗,排尿後可能殘留尿液而有異味,或累積脫落的表皮細胞而成為白色塊狀的包皮垢。開口過小者,排尿困難且包皮鼓起如汽球狀,尿柱有如花灑一般四散。許多人反覆包皮炎或泌尿道感染是和包莖有關;也曾有學者主張包莖可能增加性伴侶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但缺乏足夠的實證。
病態性包莖是指包皮開口過緊,無法翻出龜頭或翻出時會痛。瑞克伍(Rickwood)提倡「包莖」專指包皮結痂、失去彈性的狀態,但其實此種狀態有另一個名稱硬化性包皮炎。
包皮嵌頓是一種緊急狀態,勉強翻開太緊的包皮,結果陷在龜頭後方蓋不回來,龜頭的血流受阻而產生嚴重的腫脹與疼痛。有時候男童的照護者太用力翻開包皮,就可能造成嵌頓。這種情況需儘快處理,有些可由醫師徒手復歸,有時必須手術處理,常用的方法是背面縱切法(dorsal slitting)。
兒童和少年時期,龜頭大部或全部藏在陰莖包皮裡面。隨着性器官的發育,龜頭便逐漸從裡面露出來,因為龜頭是神經末梢分布比較豐富、對外界刺激比較敏感的地區,敏感的龜頭由於受衣物等的摩擦刺激,敏感性逐漸降低,對外界刺激的反應閾值也就增高。日後在性交時,不容易過度敏感,不易發生早泄。如果是假性包莖的話,平常就應注意要讓龜頭露出來。如果長大仍為包莖,只要稍有性器官的接觸,龜頭表面所受的刺激就十分敏感,容易導致很快射精而發生早泄。另外,包莖或包皮過長在性交時容易形成陰莖嵌頓,造成局部缺血壞死和感染。因此,及早進行陰莖包皮環切術,也是防治早泄的方法之一。
絕大多數的男嬰出生時是呈現包莖狀態,但沒有症狀不需治療。若排尿困難或反覆感染則為病理包莖,需由醫師診治。新生兒包莖的比率較高,但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日本有一份研究指出,正常男童出生時97%為包莖,而其中超過60%在14-15歲時會自然鬆開,不需特別的處理。美國兒科醫學會對此沒有確切的數據,Fergusson等報告未割包皮的男性約16%包莖,而Herzog和Alvarez的數據則是2.6%,都比新生兒比率低。
二十世紀以前,主要治療方法為包皮環切術(circumcision)或包皮背切術(dorsal slit),俗稱割包皮,此種手術的歷史已有數千年。現代進行包皮環切術大多以局部麻醉進行,切除多餘且包住龜頭的包皮,再以羊腸線縫合傷口。於1990年代開始有越來越多醫師以外用藥治療包莖,除非緊急狀況或藥物治療無效,以及患者自身對外觀的要求,才考慮包皮環切術。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