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動物認知是指非人類的動物精神能力的研究。動物認知從比較心理學發展出來,包括動物情緒和動物學習研究,但也受到動物行為學、行為生態學、演化心理學研究的強烈影響。因此科學家有時會使用認知行為學來稱呼相關研究[1]。
動物認知的研究主要涉及哺乳動物,特別是靈長類動物、鯨類動物、大象,還有狗、貓和囓齒動物。然而,研究也延伸到非哺乳類脊椎動物,如鸚鵡、鴉科、鴿子,還有蜥蜴、蛇和魚,甚至頭足綱動物、蜘蛛和昆蟲等無脊椎動物。
認為某些動物物種是智能的、有洞察力的,或擁有心智理論的信念不能輕易地和一些實驗結果相一致。
讓-亨利·法布爾 (Jean-Henri Fabre)[2] (Jean-Henri Fabre)(1823-1915)為所有後來的此類實驗奠定了基礎。他認為昆蟲「服從它們迫切的本能,但沒有意識到它們在做什麼。「例如,要想讓沙蜂了解它其實可以抓住癱瘓的獵物的腿而不是觸角,這完全超出了它的能力。」「它的行為就像一連串的回聲,每一個以固定的順序喚醒下一個,並在前一個響起之前不允許有任何其他聲音響起。」法布爾的許多實驗使他認為科學家們經常試圖「提升動物」而不是客觀地研究它們。
由19世紀英國心理學家康韋·勞埃德·摩根[3](C.Lloyd Morgan) (1852-1936) 的觀察向他表明,動物表面上的智能行為通常是本能反應或反覆試驗的結果。例如,來訪者們看到摩根的狗用後腦勺平穩地舉起門閂(從而打開花園的大門並逃跑)後都相信,這隻狗的行為涉及思考。然而,摩根在仔細觀察了他的狗之前隨機的、無目的的行為後認為它們涉及「持續的試驗和失敗,直到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而不是「有條不紊的計劃」。
愛德華·桑代克[4](E. L. Thorndike)(1874 –1949)把飢餓的貓狗關在圍欄里,並讓「它們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動作逃脫,比如拉一圈繩子」。在他看來,它們的行為表明它們「不具備擁有理性的能力」。大多數關於動物行為的書,桑代克寫道,「給與我們的不是動物的心理學,而是對它們的讚頌。」
儘管沃爾夫岡·苛勒 (Wolfgang Köhler)[5]的實驗經常被引用為對動物認知假說的支持,但他的書中卻充滿了反例。例如,他將黑猩猩置於一個只能通過取出盒子才能獲得香蕉的處境。他觀察到,黑猩猩「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困難重重;它經常運用最奇怪、最遙遠的工具,並採用最怪異的方法,而不去移除一個可以完全輕鬆地移開的簡單障礙。」
路易斯安那大學的 Daniel J Povinelli 和 Timothy Eddy[6]表明,當黑猩猩在兩個食物提供者之間做出選擇時,向能看到乞討手勢的人和看不到乞討手勢的人乞討食物的可能性是一樣的,從而增加了黑猩猩不理解人們看到的可能性。
韋恩州立大學的Moti Nissani[7]在緬甸訓練運木象打開蓋子從桶中取出食物。蓋子之後被放在桶旁邊的地面上(這樣大象取出食物不再受到阻礙),而食物也被放入桶內。所有的大象在取回食物之前都會繼續翻蓋,這表明大象無法掌握簡單的因果關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