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犀是傳統的漆器裝飾工藝,指在漆器胎體上有規律地逐層髹塗不同顏色的漆,待陰乾後深雕出雲紋等幾何紋理,因而又名雲雕。日本稱之為屈輪(屈輪/ぐり guri)。
工藝
剔犀工藝首先在胎體上有規律地換顏色髹塗。一般用紅、黑兩種顏色或紅、黑、黃三種顏色,等前一道漆表干就髹塗下一道漆,如此髹塗幾十、甚至數百道。如現代山西新絳匠人用11道黑漆間3道朱漆髹塗,如此反覆至80餘道。等漆層干後,下刀雕刻,內容多為雲紋之類連綿不絕的幾何圖案。與剔紅等在漆層軟干時就雕刻不同,剔犀多在漆層變硬之後才下刀,以保證紋路的流暢、婉轉[1]:102。南派下刀如「仰瓦」,淺而圓;北派下刀「峻深」,刻痕呈V字形。
剔犀漆器表層多為紅色或黑色;也有的在朱漆面外罩透明漆,稱為「透明紫面」「滑地紫犀」,少而珍貴。刀口斷面處,因髹漆時逐層換色,所以能看見不同顏色的線條。如果用多道紅漆間幾道黑漆髹塗,刀口斷面就會出現黑色線條,稱為「紅間黑帶」。反之,則黑色漆器的刀口斷面出現紅色線條,稱為「烏間朱線」。如果髹塗三種顏色,則可以看到「三色更迭」。迴環往復的異色線條,形成了剔犀漆器的獨特美感。 [2]:131-133[3]:178-180
-
「紅間黑帶」
-
「烏間朱線」
-
「三色更迭」
歷史
明代揚明為《髹飾錄》作注時提到:「(剔犀)此制原於錐毗。」1906年,探險家斯坦因在新疆米蘭遺址發現了唐代的皮甲,後收藏於大英博物館。皮甲上髹漆,並用刮擦不同漆層的方法製成紅、黑、黃三色更迭的幾何花紋。王世襄認為這即近似於錐毗工藝,是剔犀工藝尚未定型時的作品。[2]:131-132[1]:102
宋代,剔犀工藝漸趨成熟、定型。江蘇張家港曾出土了不晚於北宋大觀元年(1107年)的剔犀碗,是現知年代較早的出土剔犀器。[4][5]山西大同曾出土金代剔犀奩。[6]南宋出土剔犀器有十餘件,多見於江蘇、福建等地,其中福建出土剔犀器漆堅剔薄,與《格古要論》中提到的福州「福犀」相吻合。[7]
元明,剔犀工藝成就達到巔峰。[3]:179元代雕漆名匠張成、楊茂皆有剔犀作品傳世,如安徽博物院藏「張成造」剔犀雲紋漆盒[8]、故宮博物院藏「張成造」剔犀雲紋盤[9]、大都會博物館藏「楊茂造」朱面剔犀香草紋漆盒[10]等。明代剔犀製品傳世者更多。
清代已經鮮有剔犀漆器製作。[1]:104現代,中國南派剔犀已經不傳。[3]:180中國北方還傳承有剔犀工藝,如山西新絳漆器即以雲雕為特色[11],並於2011年以「絳州剔犀技藝」之名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2]
在日本,剔犀製品因其紋路而得名「屈輪」,漢字又寫作「曲輪」「俱利」「具利」(屈輪/曲輪/倶利/具利/ぐり guri)。[13]:95日本鎌倉雕模仿中國雕漆,其中也有模仿剔犀的製品,稱為「具利雕」,但做法與剔犀先反覆髹塗、再剔刻不同,是在木胎或厚堆漆灰上先雕刻出圖案,然後髹漆,最後在刻紋內畫上線條。[3]:391、574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