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發生在較大主震之前的地震,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與後者有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前震(Foreshock)是指在一個地震序列中,發生在主震之前的地震[1]。前震可以發生在主震前幾分鐘、幾天甚至數年。例如,2002年蘇門答臘地震被認為是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的前震,兩者之間時間相隔超過2年[2]。前震及前震序列的判定研究時至今日仍是世界上地震預報中的難題,迄今為止仍然沒有找到在主震前就能判斷前震或前震序列的方法,甚至對前震及前震序列的具體定義也各不相同[3]。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地震規模很大,也並不一定會發生前震[4]。
前震分為直接前震和廣義前震兩種。廣義前震和直接前震的特徵與識別及其在強震中短期預測方面的應用研究,一直是國際測震學方法中短臨預測研究的主攻目標。在日常地震跟蹤分析中,對其是否為廣義前震或直接前震作出判斷。如果能在強震發生前,對廣義和直接前震做出早期判斷和識別,則可將難度較高的地震三要素(時間、空間和強度)預測基本轉化為單個要素的預測[註 1],尤其是直接前震的判斷對於短臨預測更為重要和關鍵[5]。
事實上,直接前震的定義時至今日仍有爭議,每位學者對前震及前震序列的具體定義各不相同[3]。如1979年,Jones和Molnar認為,前40天中發生距離主震100千米內的4.0級以上的地震為前震[6]。1985年,陸遠忠對前震曾做出過這樣的描述:「序列中主震前發生的地震叫做前震,主震後發生的地震為餘震。前震一般在主震前幾分鐘或幾天發生。前震、主震和餘震均處於主震震源區內,是震源區同一失穩過程的結果」。而梅世榮和馮德益於1993年,將前震的定義為:「前震是指主震前發生在震源區內,與主震有關的一些地震。前40天中發生在距離主震100km內的地震被認為是有意義的前震,或稱為直接前震」。中國地球物理學家陳運泰等人於2000年在專門論述破裂起始現象時指出:「瞬時前震,指的是在較大地震發生之前非常短的時間內[註 2]發生的、距離較大地震很近的小地震」。上述定義主要針對的是直接前震。不過,根據這些前震的定義,基本將直接前震限定在強震孕育區內或邊緣,與未來強震的孕育區關係密切。顯然,這些前震的發生部位與一般同等量級地震的介質性質和應力背景有所不同。而王林瑛等人於2005年發表論文認為,將直接前震定義在主震前30天和50千米範圍內比較符合客觀實際[5]。甚至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的周少輝和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的蔣海昆於2016年認為,直接前震主要集中分布在距離主震10-75千米範圍內,但其時間分布形勢複雜,大多數僅發生在主震前1-2天[7]。
而廣義前震,則是在直接前震定義上的拓延。陸遠忠等人於1985年對廣義前震同時做出過這樣的論述:「廣義前震是發生在一個地震序列之前較長時間[註 3],較遠距離[註 4],與該序列孕育有關的單個地震,或地震群[註 5]以及它們的組合」。廣義前震的定義在時間上做出了較為明確的界定,在空間上限定的也比較寬鬆和籠統,這對於進一步給出前震較為客觀的定量判定標誌是有益的[5]。而針對某個地震帶而言,其廣義前震的定義也略有不同。如2006年,楊立明和劉小鳳在研究祁連山地震帶地震短期綜合預報方案中指出,在青藏高原東北緣地區中強以上地震前,常發生Ms 3.6-4.5級的地震事件,將其稱之為廣義前震[6]。
由前震活動預報主震是很早之前就被人們注意到的一種現象。但從實用預報地震的觀點來看,還有許多仍需解決的問題。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在主震發生之前如何識別前震活動。然而很遺憾,時至今日也沒有確立有效的識別方法。因此,現在用定論的手法由前震活動預測主震可以說是相當困難的,更現實的做法是通過計算,得出某個地震活動發生後發生主震的概率有多大。但不可忽略的一點是,有前震現象的地震分布有很大的區域性。如日本地震學家吉田(Yoshida)於1990年結合數據得出結論,從1961-1988年在日本附近發生的5.0級及以上的地震中,平均有37%的地震有前震現象。這其中還包括前震較多的伊豆地區[註 6]。如果除去伊豆地區和九州地方,則只有26%的地震有前震現象,這對於通過前震預測主震帶來了更多的不便[8]。
前震發生時間[註 7] | 前震震級 | 國家 | 地點 | 主震發生時間 | 主震震源深度 | 主震震級 | 參見 | 死亡人數 | 海嘯 | 參考來源 |
---|---|---|---|---|---|---|---|---|---|---|
1960年5月21日-22日(1日以內) | Mw 8.1/7.1/7.8(3次) | 智利 | 瓦爾迪維亞 | 1960年5月22日 | 35 km | Mw 9.4-9.6 | 1960年康塞普西翁地震 1960年智利大地震 |
1,000-7,000 | 有 | [9][10] |
2002年11月2日(2年) | M 7.3 | 印尼 | 蘇門答臘西北外海 | 2004年12月26日 | 30 km | Mw 9.1 | 2002年蘇門答臘地震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
283,106 | 有 | [2] |
2010年4月14日(2小時) | Ms 4.7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青海省玉樹縣 | 2010年4月14日 | 14 km | Ms 7.1 | 2010年玉樹地震 | 2,698 | 無 | [11] |
2011年3月9日(2日) | Mj 7.3 | 日本 | 宮城縣外海 | 2011年3月11日 | 24 km | Mw 9.0-9.1 | 2011年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 | 15,893 | 有 | [12] |
2016年4月14日(1日) | Mj 6.5 | 日本 | 熊本縣熊本市 | 2016年4月15日 | 12 km | Mw 7.3 | 2016年熊本地震 | 57 | 無[註 8] | [14] |
2016年4月16日(11分鐘) | Mb 4.8 | 厄瓜多爾 | 穆伊斯內南 | 2016年4月16日 | 19.2 km | Mw 7.8 | 2016年厄瓜多地震 | 659 | 無 | [15] |
2017年4月22-23日(2日以內) | Mw 6.0/5.0/5.6(3次) | 智利 | 瓦爾帕萊索大區近海 | 2017年4月24日 | 24.8 km | Mw 6.9 | 2017年瓦爾帕萊索地震 | 0 | 有 | [16][17][18]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