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斯河戰役(Battle of the Lys),是一戰期間德軍法蘭德斯地區進攻的一部分,也是1918年春季攻勢的一部分。 最初為魯登道夫策劃的格爾奧格作戰(Operation George),但後來被縮減為格爾奧格蒂作戰(Operation Georgette)。格爾奧格蒂作戰一譯「喬治特」。作戰目標是占領伊普爾,迫使英軍撤回海峽港口,退出戰爭。 在計劃、執行和影響方面,格爾奧格蒂作戰都像春季攻勢早期的米夏耶爾作戰

Quick Facts 利斯河戰役 (1918年), 日期 ...
利斯河戰役 (1918年)
日期1918年4月7日–29日
地點
法蘭德斯法國東北部
Close

背景

戰略發展

德軍的攻擊區域是法蘭德斯。德軍前線,自比利時伊普爾以東約10公里,至法國貝蒂訥以南約40公里,由北北東朝南南西方向延伸。利斯河,則從西南向東北,穿過此區域中央的阿爾芒蒂耶爾[1] 協約國方面,比利時軍隊英語Belgian Land Component防守最北邊;赫伯特‧普盧默英語Herbert Plumer, 1st Viscount Plumer的英軍第二軍團防守中北部,Henry Horne英語Henry Horne, 1st Baron Horne[譯名請求]第一軍團英語First Army (United Kingdom)防守南邊。[2]

背景

戰前狀況

德軍進攻主力,在北邊是弗里德里希·西克斯特·馮·阿爾尼姆英語Friedrich Sixt von Armin第四軍團英語4th Army (German Empire);在南邊是斐迪南第六軍團英語6th Army (German Empire)。兩支軍隊都包括大量訓練有素的突擊步兵英語Stormtrooper,能發動滲透突擊的戰術。[3]

英國第一軍團相對較弱。第一軍團有數個軍力低弱的師,包括兩支葡萄牙遠征軍英語Portuguese Expeditionary Corps不足編制一半人力的師,難以承受德軍的攻擊。[4]

德軍的攻擊計劃

德軍計劃打通英軍第一軍團,再向北將英軍第二軍團推向西邊海峽,並切斷英軍在法國的補給線,即來自海峽港口加萊敦刻爾克布洛涅的補給線。[5]

過程

埃斯泰爾之戰:4月9日至11日

4月7日晚上,德軍開始轟炸阿爾芒蒂耶爾費斯蒂貝爾間的協約國戰線。轟炸持續到4月9日黎明。第六軍團隨後以八個師發動攻擊。德軍突擊葡萄牙遠征軍的第二師團英語2nd Division (Portugal)。葡萄牙的師團遭到擊潰,並在慘烈的戰鬥之後,向埃斯泰爾撤退。[6][7]儘管承受德軍兩個師團的攻擊,英軍第五十五步兵師英語55th (West Lancashire) Infantry Division,憑藉比葡萄牙軍更安全的地利,擋住攻擊。位於葡萄牙師團北邊的英軍第四十師英語40th Division (United Kingdom) 在德軍攻擊下潰散,向北邊撤退。[8]

Horne動用預備隊國王愛德華騎兵團英語King Edward's Horse和第十一自行車營去阻止德軍的突破,但遭到擊破。[9] 德軍穿越15公里,推進8公里,逼進利斯河邊的埃斯泰爾。英軍剩餘的師團在埃斯泰爾擋住德軍。[10] 4月10日,德軍第六軍團試圖向西拿下埃斯泰爾,但不成功;向北攻擊第二軍團側翼,拿下阿爾芒蒂耶爾[11]

梅森之戰:4月10日至11日

Thumb
英軍第55師在戰鬥中被毒氣弄瞎,1918年4月10日

也在4月10日,德軍第四軍團以四個師攻擊阿爾芒蒂耶爾,對抗英軍第十九師。第二軍團出動預備師團向南支援遭德軍打穿的第一軍團,並奪取梅森。第二十五師往南方移動,遭到包夾,因而撤退4公里。[12]4月11日前,英軍陷入絕望的狀況;11日同日,英軍總司令黑格發布著名的"背靠在牆"(backs to the wall)命令。[13]

阿茲布魯克之戰:4月12日至15日

12日,第六軍團重新向南攻擊,朝向英軍重要補給點阿茲布魯克,另一波則向西推進 。德軍占領梅爾維勒。4月13日,德軍遭到已轉移至該區域的澳洲第一師英語1st Division (Australia) 阻擋。英軍第四師英語4th Infantry Division (United Kingdom)防禦山脊,第五師英語5th Infantry Division (United Kingdom)第三十三師英語33rd Division (United Kingdom)防禦涅普森林。[14][15]

拜約勒之戰:4月13日至15日

4月13日至15日間,儘管面對英軍的抵抗,德軍仍攻佔阿爾芒蒂耶爾西側的拜約勒普盧默英語Herbert Plumer, 1st Viscount Plumer考量第二軍團的損失與南側的潰敗,命令北翼從帕斯尚爾英語Passendale 撤往伊普爾伊瑟運河英語Ieperlee;比利時軍隊向北同一行動。[16]

退出帕斯尚爾

3月23日,黑格便已要求普盧默計劃縮短伊普爾突出部的前線,以調動部隊給其他軍團。4月11日,普魯默下令第二軍團南翼撤退,並下令第二軍、第八軍於翌日自帕斯尚爾突出部撤退。12日,第八軍及第五十九師向南轉進,部分第四十一師填補前者的位置。第三十六師及第三十師眼護第八軍於11日半夜撤離。至13日,第八軍在無德軍干擾的情況下,完成撤離。[17]

4月13日,英軍考慮退出利斯河河谷,該處拉長英軍戰線。普盧默同意退出伊普爾突出部英語Ypres Salient,轉入克莫爾山(Mt. Kemmel)、伊普爾南方4公里的Voormezeele[譯名請求]等地防守山嶺;但至14日,英軍仍占領帕斯尚爾突出部。翌日,在砲火與前哨的掩護與偽裝下,第二軍、第二十二軍安靜撤離。[18]16日清晨,突出部部隊方完成撤退。

4月16日,德軍方知英軍已經退出突出部。

Merckem之戰:4月17日

4月17日,比利時軍擊敗來自蒙特許爾斯特森林巴伐利亞第六師英語6th Royal Bavarian Division等德軍部隊的攻擊,此即Merckem之戰。此戰中,德軍占領Kippe[譯名請求],但在夜幕來臨前被迫離開。下午,雙方反覆爭奪Voormezeele。[19]比利時方面,619人死亡、受傷或失蹤。德國方面,則約1922至2354人死亡,779人遭俘。[20]

第一次克莫爾山之戰:17日至19日

克莫爾山,是阿爾芒蒂耶爾及伊普爾間的戰略高地。17至19日間,德軍第四軍團發動攻擊,但遭英軍阻擋。[21]

貝蒂訥之戰:4月18日

4月18日,德軍第六軍團攻擊貝蒂訥,試圖向南突破,但被英軍擊退。[22]

第二次克莫爾山之戰:25日至26日

法國元帥福煦,在4月14日協約國的軍事會議上同意派遣法國的預備隊利斯河區域,一支法軍師團增援防守克莫爾山的英軍。[23]

4月25日至26日間,德軍第四軍團以3個師團突襲並占領克莫爾山。然而,此一成功對突破協約國戰線無法取得新的進展。[24]

Scherpenberg之戰:4月29日

4月29日,德軍最後的攻擊,占領了克莫爾山西北方丘陵,Scherpenberg。[25]

影響

4月下旬,更多的法國增援部隊抵達,而德軍遭受許多傷亡,尤其是突擊步兵的傷亡與對阿茲布魯克的挫敗。 格爾奧格蒂作戰最終不能實現其目標;4月29日,德軍停止作戰。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