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利吉層(Lichi Formation)為臺灣東南部一個標準的混同層,由泥岩填充物夾著許多外來岩塊組成,故又稱利吉混同層(Lichi Mélange),是臺灣位於板塊交界地帶的證據[2][3]。本地層是臺灣地質學家徐鐵良在1956年調查海岸山脈地質時所命名,因這些物質出現於臺東市東北方的利吉村附近,而稱為利吉層,亦有利吉泥岩、利吉惡地、利吉月世界等俗稱。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關主題的編者參與及協助編輯。 (2015年12月14日) |
利吉層屬於混同層的一種,地形上則屬於惡地地形,處於易受地表逕流侵蝕和切割的泥岩層與礫岩層分布區,岩層透水性低,土壤貧瘠,常年無植被覆蓋,而容易因雨崩塌、產生蝕溝。因位處板塊邊界,常有複雜的錯動和剪移、但僅在露頭較好的地方可看到大致層理。他的層面常和剪裂面的方向一致,他的似面狀構造現象的排列則方向隨地而異,具有略呈南北走向與傾角陡峭。厚度1061公尺以上。利吉層主體為泥岩,含有多種火成岩與沉積岩塊。其中基性和超基性的外來岩塊,可能來自深海的海洋地殼,稱做蛇綠岩套,大多具有摩擦痕以及剪移和倒轉的現象,直徑由數公分至數公尺不等,少部分岩塊為1平方公里以上。[5]
利吉層原分布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之間的海洋沉積物、海洋地殼物質與火山物質,受板塊擠壓上升至大陸地殼之上。為古代海底盆地被擠出地表後所形成。因堆積海底生物遺骸的沈澱泥層,呈青灰色屬蛇綠岩系。[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