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劉聚奎早年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在開封省立第一高中求學期間,參加了「青年反帝大同盟」,1930年在開封參加紀念俄國十月革命的集會中,被當局逮捕,後被釋放。1931年3月,他到北平師範大學旁聽,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任團支部書記。後曾參加中共河南省委舉辦的抗日游擊訓練班,因省軍委書記廖劃平叛變出賣被捕。1933年,在北平草嵐子監獄中轉入中國共產黨[1]。1936年10月經中共地下黨營救出獄,被分配到中共豫北工委任組織部長,分管沁陽、博愛一帶黨政工作[2]。
1938年春,日軍占領博愛後,劉聚奎組織一支70多人的「河北民軍太行南區第六支隊」,後與其他支隊合併為「道清游擊隊」,不久又與修武游擊隊合為「趙(繼梅)譚(輔仁)支隊第二大隊」,劉任大隊政治處副主任[3]。支隊擴編後,他任趙譚支隊第三大隊政治處主任,後調一大隊任政治處主任。1940年4月,「趙譚支隊」改編為八縱隊新三旅,劉聚奎任九團政委[2]。1943年3月,任太岳區三地委書記兼分區政委[4][1]。
1944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開闢河南抗日根據地,先後派出幾支部隊進入豫西。11月,抽調第十八團和第五十九團,組成豫西抗日軍第二支隊,劉聚奎任司令員兼政委。劉率部進人豫西,以澠池、陝縣等地為中心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不久,河南區黨委領導劉子久、韓鈞所率的部隊到達豫西與劉聚奎部會合。1945年2月在澠池南莊召開了豫西工作會議,決定成立豫西二地委、二分區、二專署,劉聚奎任地委書記兼分區政委,韓鈞任分區司令員[2]。二分區轄澠池、陝縣、新安、洛寧等縣,駐澠池西村。此外與上官子平、李桂吾等人合作,使其受豫西二分區改編,上官子平部遂被改編為獨立第七旅[1]。
然而上官子平深感改編對自己不利,1945年5月,豫西二分區三個主力團分派到洛寧南、宜陽南和新安北執行任務。豫西二分區所在地澠池一時兵力空虛,上官子平趁機策動事變,5月26日晚,上官子平部乘機在全縣12處同時叛亂。澠池縣委書記、獨七旅政委王舟平等數十人慘遭殺害。同時,與上官子平有聯繫的陝縣、洛寧一些地方武裝也相繼叛變,豫西事變從5月26日到7月3日,持續一個多月,涉及澠池、陝縣、洛寧三縣,使二分區損失了近3000人的抗日武裝。事變發生後,劉聚奎等人,急忙調回分區主力平定叛亂,豫西的局勢轉危為安[5]。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劉聚奎先後任太岳一分區司令員,率部攻克靈石城[4]。1948年6月,擔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五縱隊四十三旅旅長,晉中戰役中,鎮守董村一線,牽扯對方十個團進攻。同年8月,擔任八縱隊二十二旅政委、太原戰役中,占領松樹坡防線[4]。之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0軍一七八師政委。隨後,在解放軍第十八兵團自太原進軍西北途中,為保障後方安全,便派遣178師至豫西地區進行剿匪,劉聚奎遂率178師及時趕到陝州,配合陝州軍分區部隊清理李子奎部,保障了中共對隴海鐵路和豫陝交通的安全控制[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胡耀邦和劉聚奎搭檔,分任任川北行署正、副主任[6]。1952年9月,升任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委委員兼省政府黨組書記。1955年3月,調任西安八四四廠(西安東方機械廠,今西北工業集團)廠長兼黨委書記[7]。文化大革命期間,因捲入「六十一人叛徒集團案」,受到殘酷迫害,文革結束後得到平反。1977年12月至1983年4月,任政協陝西省第四屆、第五屆委員會副主席[2]。1984年1月,在西安病逝[1]。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