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仁願(?—?), 字士元雕陰郡大斌縣(今陝西省榆林市子洲縣)人,參加過唐滅百濟唐與高句麗的戰爭

生平

劉仁願在唐太宗貞觀年間起家為弘文館學士。他膽氣過人,一次陪同唐太宗遊獵,徒手格殺猛獸,受到太宗的讚賞。並下詔任命他為內供奉。貞觀十九年(645年),劉仁願參加了唐太宗征討高句麗的戰爭,班師回朝後,以功勳超拜上柱國,別封黎陽縣開國公,擢授右武衛鳳鳴府左果毅都尉等職。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劉仁願任行軍子總管,隨英國公李勣征討薛延陀,安撫九姓鐵勒部落。回軍後,改授右衛中郎將,依舊任內朝供奉。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劉仁願再次任子總管,領軍征戰遼東高句麗,因事被免官除名。但不久又被授為右武衛神通府左果毅都尉。

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即位後,受命去鐵勒撫慰,並頻繁去遼東偵察敵情。

永徽五年(654年),劉仁願授蔥山道行軍子總管,隨盧國公程知節征討阿史那賀魯,回師後跟從唐高宗巡幸洛陽

顯慶元年(656年),遷左驍衛郎將,次年再次去鐵勒撫慰。四年(659年),入吐谷渾及吐茠勞軍。

顯慶五年(660年),授嵎夷道行軍子總管,隨邢國公蘇定方百濟,俘虜百濟王扶餘義慈和太子扶餘隆等以下官員七百餘人。劉仁願被任為都護,留下與新羅王金春秋的少子金仁泰共同鎮守百濟都城泗沘城。唐朝在百濟設立熊津都督府,以左衛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但在渡海時病亡。百濟舊將僧道琛、福信等人立故王子扶餘豐為王,起兵反抗唐軍,圍攻劉仁願於府城。高宗任命劉仁軌檢校帶方州刺史,代替王文度統軍,與新羅兵一起援救劉仁願,並擊退圍攻百濟軍,與城中的劉仁願會合。百濟軍遣使往高句麗及倭國請求援兵,唐朝也再次派出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率兵過海援助,於是孫仁師、劉仁願及新羅王金法敏帥陸軍以進,劉仁軌另率杜爽扶餘隆率水軍及糧船,自熊津江前往白江,會合陸軍同時攻打周留城。劉仁軌遇倭兵於白江口,爆發白江口之戰,唐軍四戰皆捷,燒毀敵軍船隻四百餘艘,百濟王扶餘豐脫身逃走,其寶劍被繳獲。王子扶餘忠勝、扶餘忠志等,率眾及倭軍並耽羅國使,向唐軍投降。百濟再次被平定。孫仁師與劉仁願率軍還朝,劉仁軌領一部分兵留下鎮守。不久劉仁願率新軍渡海,與舊鎮兵交接鎮守事務。劉仁願到達百濟後,檢校熊津都督劉仁軌極力勸說劉仁願,要求自己繼續留守百濟。劉仁願不願違抗皇帝命令,堅決要求換防,劉仁軌只好上書高宗,才得到允許。

家庭

劉仁願出自雕陰劉氏,是右賢王劉豹的後裔[1]

高祖

  • 劉某,西魏散騎常侍、□遠將軍、□州大中正、彭城穆公,魏孝武帝西遷長安時,隨同徙居關內[2]

曾祖

  • 劉平,西魏鎮北大將軍、朔方郡太守、綏州刺史、上開府儀同三司、彭城郡開國公[2]

祖父

  • 劉懿,北周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隋朝使持節、綏州諸軍事、綏州總管、綏州刺史,雕陰郡開國公[2]

父親

  • 劉大俱,唐朝使持節、同綏二州總管、廿四州諸軍事、綏州刺史、都督左武衛將軍、右驍衛大將軍、勝夏二州道行軍總管、冠軍大將軍、鎮軍大將軍、上柱國、彭城郡開國公[2]

參考資料

唐劉仁願紀功碑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