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基本才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六藝是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也泛指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學科總稱。六藝有兩種的含義,分別是《周禮》的古六藝(禮教、音樂、射箭、駕馬車、書法、數學)和孔子提出春秋後的六藝。[1]
《周禮》的六藝是西周前貴族教育的六個學科:禮、樂(詩)、射、御、書、數。其中禮分五禮(吉、凶、賓、軍、嘉);樂分六樂(雲門、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射分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御有五御(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書有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數有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盈不足、旁要)[2][1]。
漢代以來六藝亦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3]。漢武帝興太學,立五經博士,專以六藝設教。《論語》、《孝經》、《爾雅》則同附六藝略之後。[4]
六藝要求學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禮、樂(詩)、射、御、書、數。《五經述解》:「六藝數家或以【詩】代【樂】,緣古人詩以合樂者,實【樂】方正宗也。」[5]凡此六藝,都是當時貴族階級日常事務中所必需歷練的幾項才幹。故貴族及民間俊秀,必先習此六藝,乃能在貴族圈中服務。西周時期,學校有國學和鄉學兩種,是國子接受教育的地方。前者設在周王朝都城和諸侯都城,教學對象是大貴族的子弟。而後者設在各地,是一般貴族子弟的學校。當時非貴族的百姓都未有機會得到教育。當時主要教學內容是六藝。
「禮」,簡單來說,就是禮節。
禮有「五禮」:
孔子對兒子孔鯉有兩次的叮嚀告誡,其中一次說道:一個人如果不知道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各種禮節、規矩,則必然會手足無措,無以立足於社會,是失禮無道的行為。故身為一個人,首先必須要學禮。
此皆天地的和諧之音,可以陶冶性情,並可以柔和禮之別異,使禮剛中帶柔,相輔相成。
射箭技術。五種射技為: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
射箭時在空中觀若一白線,表示箭速快而準(直線射擊)
地上置一靶,於遠處射擊,為拋物線射擊(拋射)
在遠處依序射擊四矢,於同一時間到達目標(參考現代自走榴彈砲射擊)
射箭除了是一種技能之外,同時也是表現君子風範的一種技術。孟子說,當箭無法正中目標,不是別人的問題,要反省是自己的問題。這種精神能充分表現孔子在修身上常言的:「凡事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
書法(書寫,識字,作文)六書:象形 、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算術知識。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盈不足、旁要。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提倡繼承周代禮樂文化,大力推行六藝教育。《論語·述而》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裡的「藝」一般都解釋為六藝。孔子自己早年受過良好的六藝教育,也十分擅長駕車,以禮、樂、射、御、書、數為教,創設了儒家學派。[7]三千弟子當中,身通六藝者有七十二人。[8]孔子晚年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序《易傳》,將它們作為教材教授弟子。孔子之後,六藝教育與六經教育成為儒家教育兩大傳統。
六藝教授可分為小學和大學,小學以書、數為主,大學以禮、樂、射、御為主。到了漢朝,以六經為尊,中央設太學,地方也開始設立郡學、州學、府學、縣學。晉武帝咸寧二年(公元276年)始設國子學,與太學並立。南北朝時,或設國子學,或設太學,或兩者同設。北齊改名國子寺。隋文帝時以國子寺總轄國子、太學、四門等學。隋煬帝時改國子寺為國子監。唐代沿襲舊制,在國子監下設立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稱為「六學」。六學之中,國子學地位最高,吸收三品以上官員子弟入學,太學吸收五品以上官員子弟,其他則吸收低級官員子弟,還可吸收一定數量的庶民子弟,並且還有日本和朝鮮半島的外國學生前來留學。
以書取人始於漢代,置書學博士始於晉代,而專門設置書學則是從唐代開始的。唐代國子監書學館的教科書包括《石經》、《說文》、《字林》等等,專門講授書法。算學館教課書包括《九章》、《海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周髀》、《綴術》等等。國子監生員唯彈琴、習射不禁。因為樂、射兩項屬於儒家"六藝"範疇,不但不可禁止,還應大力提倡。[9]唐代曾一度改國子監為司成館、成均館,後又恢復原名。
宋初,學制上仍沿唐舊制,承襲了廟學制的精神。惟國子監中,只設有國子學及太學。洪武初年規定生員專治一經,以禮、樂、射、御、書、數 設科分教。[10]洪武二年又重行規定,計分禮、射、書、數四科,頒經史禮儀等書,要生員熟讀精通,朔望又須學射於射圃,每日習書500字,數學須通《九章算術》。[11]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指示「國子生及縣學生員皆習射……命國子監辟射圃賜諸生弓矢」。洪武二十三年,國子監修建了射圃,給監生分發了弓箭,供監生練武習射。[12]孔廟、國子監西側辟有空地,用作考核生員習射水平的射圃。此外,府學、縣學也都修建了射圃。
明代杭州文廟之東設有射圃,是用來教學生練習射箭及武藝的地方。文廟生員有文武之分,射圃是武生員習武之所。武生員屬教官管理,除騎射外,教以五經七書,晨將傳及孝經四書,俾知大義。在射圃內,置備弓矢,教官率武生較射。[13]明代武學創設於洪武年間,開始僅在大寧等儒學內設置武學科目,教導武官子弟。英宗正統年間,正式建立兩京武學,分別設教授1人,訓導6人,教習幼官及子弟未襲職者,儲養訓習以備任用。
北宋范仲淹創辦的蘇州府學,胡瑗主教,主張諸生習射游息,曾舉行鄉射。[14]宋儒胡瑗、明儒顏元在自己主持的書院中推行六藝教育,都取得了明顯的成就。顏元針對程朱理學脫離實際的教育方法,主張把「六藝」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的基礎,致力於培養有真本領的經世致用的全才。他提倡恢復「周孔正學」,主張以「六德、六行、六藝及兵農錢穀、水火工虞之類,教其門人」,尤重六藝之學。
日本模仿唐朝國子監,按照《養老律令》學令規定,統一了六學,建立了以培養官吏為目的的大學寮。日本大學寮的科目有明經道、算道、書道、音道等。明經道研究九經,即三經,三傳,三禮:《詩經》,《書經》,《易經》;《公羊傳》,《穀梁傳》,《左氏傳》;《周禮》,《儀禮》,《禮記》。算經條規定的教科書也包括孫子、五曹、九章、海島、六章、綴術、三開重差、周髀、九司。也同樣規定不得作樂及雜戲唯彈琴習射不禁。而在各地方藩國設立「國學」。至江戶時期,德川幕府實行「文治」政策,中央設昌平坂「學問所」,各藩國設「藩校」,有的地方在藩校下還有「鄉校」。幕府在藩士教育上貫徹了朱元璋「文武兼備」的教育理念。藩校以六藝教育為基礎,包括禮法、音樂、弓術、馬術、習字、算術。 日本最大的藩校弘道館還保留了「游於藝」的扁額。[15]宮本武藏提出了「十能七藝」的說法,除了劍・槍・弓・馬・柔・砲六藝以外,又增加了兵法。[16]各藩在各自藩校中設置武道場,並聘請師範。明治維新以後,1872年《學制令》頒布,一些藩校與私塾被改建為中等學校,六藝作為武士教育的一部分也延續了下去。
朝鮮國學名成均館,始建於1358年。朝鮮時代儒敎界提倡文武雙全,禮、樂、射、御、書、數謂之「六禮」。六禮中的「射」,是儒生必備的基本技能之一。課程內容主要是儒教經典和修身養性等學問,讀經典都有時間限定,如《大學》1個月,《中庸》2個月,《論語》、《孟子》各4個月,《書經》、《詩經》、《春秋》各6個月,《周易》、《禮記》各7個月等;儒生書寫以工整的楷書為基礎。[17]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