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悅(494年—533年2月7日),字宣禮[1],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魏孝文帝元宏第六子,生母羅夫人[2],北魏宗室、官員,一度在南梁的支持下稱帝。
元悅出生於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3]。景明四年六月壬午朔(503年7月10日),魏宣武帝元恪封元悅為汝南王[4][5][6]。元悅喜歡讀佛經,閱覽經書和史書,性格超凡脫俗,豪爽灑脫。元悅的王妃閭氏是東海公的女兒,生了一個兒子,不受元悅的禮貌對待。有個叫崔延夏的人用旁門左道與元悅來往,為元悅調配仙藥松子白朮之類。當時元悅隨意外出採集草藥,住在城外平民百姓家中,於是斷絕飲酒吃肉、食用粟稻,僅僅吃麥飯。元悅又斷絕了房事,轉而喜歡男色,對王妃和小妾隨便發脾氣,以致加以毆打,視作被使喚的婢女。元悅出城的時候,把王妃安排在私人住宅以外的地方居住。靈太后敕令查問此事,將閭妃帶進宮,將元悅的事情追問的清清楚楚。閭妃因為受到杖打臥床不起,創傷還沒痊癒。靈太后因為元悅杖打王妃,下令嚴禁此類事情再次發生,命令各親王和三蕃王,凡是正妃患病百日以上,都要派人上奏,如果還有毆打王妃的,就削去封爵和官位[7][8]。
熙平二年四月戊申(517年5月23日),特進、汝南王元悅出任中書監、儀同三司[9]。熙平二年七月乙亥(517年8月18日),元悅因為殺人被定罪免官,以王的爵位回到私人住宅[10][11]。熙平三年正月乙酉(518年2月24日),特進、汝南王元悅加儀同三司[12]。
正光元年(520年),元悅的同母哥哥清河王元懌為元乂害死,元悅全無仇恨的意思,竟然用桑落酒送給元乂,竭盡私人的逢迎,元乂大喜,於正光元年冬十月乙卯(520年11月10日)任命元悅為侍中、太尉公[13][14][15]。元悅向哥哥元愉的兒子元寶月索要元愉的服飾珍玩,元寶月沒有立刻滿足元悅的要求。元悅就召來元寶月,將他杖打一百下。當時元寶月還在為父親守喪,身體瘦弱,突然遭到毒打,幾乎被打死。元悅不斷呼喊元寶月「孩兒」,親自撫摸。元悅汝南國前任郎中令北平陽固上疏勸諫說:「恭敬的聽說殿下以小小的憤怒過度的實行刑罰,誠然是嚴厲管教有餘,而仁愛不足。當今皇上年齡幼小,宰輔大臣當權執政,如履薄冰,謹慎戒懼還擔心不及,何況任性而不合常規的法度,順著性情恣意而為,想要保全幸福與爵祿,能做得到嗎?昔日龔遂離開封國,仍進獻直言敢諫,韋孟離開朝廷,不忘記原本的國家。何況您作為朝廷大臣,選拔混亂妄加舉薦,我作為前任屬國的官吏,聽說此事有幾年了,敢不直言嗎!」元悅看到上疏後大怒[16][17][1][18]。
正光四年九月丁酉(523年10月8日),魏孝明帝元詡詔令太尉、汝南王元悅入宮居住於門下省,與丞相、高陽王元雍參議決定尚書上奏的事務[19][20][21]。正光四年十二月,元悅出任太保、司州牧[22][23][24][25][26][27]。孝昌二年正月壬子(526年2月9日),元悅再度兼領太尉[16][28][29][30]。
元悅擔任司州牧時,崇信親近身邊的人丘念,經常與他一起睡覺一起生活。等到元悅選拔司州官員時,大多由丘念決定。丘念藏在元悅的府邸中,有時會回到自己家,御史中尉酈道元秘密查明,將丘念關到監獄裡。元悅啟稟靈太后請求保全丘念的性命,靈太后敕令赦免丘念。酈道元在敕命下達之前將丘念處死,並用此事彈劾元悅[31][32]。孝昌三年(527年),雍州刺史蕭寶夤謀反的情況已經略有顯露,元悅等人就勸說朝廷派遣酈道元為關右大使,酈道元因此被蕭寶夤害死[33][34]。
武泰元年(528年),爾朱榮向洛陽進兵,不久元悅聽說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在建義元年(528年)四月向南投奔梁武帝蕭衍[35][36][37][38][39],梁武帝對待元悅非常優厚。大通元年正月甲子(529年2月5日),元悅請求返回北魏,梁武帝答應了[40][41]。
中大通二年六月丁巳(530年7月23日),梁武帝派遣元悅北返繼承為皇帝[42]。六月庚申(530年7月26日)梁武帝任命北魏投降的將領范遵出任安北將軍、司州牧,跟隨元悅北返[43][44][45]。八月庚戌(530年9月14日),梁武帝前往德陽堂,設置絲竹會,為元悅踐行,派遣王弁將元悅送到魏梁邊境上,伺機侵犯北魏[46][47][48]。十一月,北魏東徐州刺史斛斯椿得知爾朱榮被殺十分害怕,聽說元悅在邊境,就率領部眾放棄東徐州投奔元悅,元悅授予斛斯椿侍中、大將軍、司空,封靈丘郡公,又授予大行台前驅都督[49]。魏孝莊帝元子攸死後,梁武帝冊立元悅為北魏皇帝,年號更興,元悅後聽說爾朱兆已經攻入洛陽,自知無法繼承為皇帝,於是回到南方,斛斯椿捨棄元悅投奔爾朱兆[50][51][52][53][54][55]。中大通四年正月戊辰(532年1月25日),梁武帝任命太子右衛率薛法護為平北將軍、司州牧,保護元悅進入洛陽[56][57]。
等到高歡消滅爾朱氏,他認為元悅是魏孝文帝的兒子,應該繼承為皇帝,就派人把自己的意思告訴他。元悅回到北方後,輕浮狂放如故,動不動就有罪行過失,高歡就停止了冊立元悅為皇帝的計劃[58][59][60]。
太昌元年十一月已酉(532年12月31日),元悅出任侍中、大司馬、開府[61][62][63]。魏孝武帝元脩認為元恭很有德行聲望,元悅血統尊貴支系親近,對兩人感到害怕和猜忌。永熙元年十二月丁亥(533年2月7日),元悅被殺死[64][65][66][67][68],朝廷贈予假黃鉞、太師、司州牧、大司馬、汝南王如故,諡號文宣[58][69]。
當時有個叫趙逸的隱士,自稱是晉武帝司馬炎時期的人,晉朝的舊事他大多都記錄了。正光初年,趙逸前往京城洛陽,說了幾處地方早前的用處。元悅聽說後很詫異,拜趙逸為義父,因此詢問:「您服用了什麼藥食,才可以長生?」「趙逸說:「我不懂得什麼善生之道,自然長壽。郭璞曾經為我占卦說,我的壽命五百年,現在才過了一半。」[70]
元悅和哥哥元懌都對僧人釋法貞屈身下跪,聽從他的訓戒[71]。
- 閭氏,東海公之女
- 賈氏,元綽祖母,琅瑘王太妃,後出家為尼,武定二年歲次甲子正月丙戌朔廿八日癸丑(544年3月7日)在鄴城景樂寺中去世,虛歲五十[72]
《太平御覽·卷四百五十四·人事部九十五》:又曰:汝南王悅,字宣禮。性不倫,倜儻難測。無故過杖京兆王愉子寶月,悅國前郎中令北平陽固上疏諫曰:「伏聞殿下乃以小怒過行威罰,誠嚴訓有餘,而慈惠不足。當今主上幼沖,宰輔用事,履冰踐霜,兢業猶恐不濟,況肆意非彝,任情行事,欲保全福祿,其可得乎?昔龔遂去國,猶獻直言,韋孟離朝,不忘本國,況臣忝荷朝私,猥充謬舉,伏隸國僚,聞道有歲,敢不盡言!」悅覽之大怒。
《魏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羅夫人生清河文獻王懌、汝南文宣王悅。
《魏書·卷八·帝紀第八》:六月壬午朔,封皇弟悅為汝南王。
《北史·卷四·魏本紀第四》:六月壬午朔,封皇弟悅為汝南王。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十五·梁紀一》:六月,壬午朔,魏立皇弟悅為汝南王。
《魏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汝南王悅,好讀佛經,覽書史。為性不倫,俶儻難測。悅妃閭氏,即東海公之女也,生一子,不見禮答。有崔延夏者,以左道與悅游,合服仙藥松術之屬。時輕與出采芝,宿於城外小人之所。遂斷酒肉粟稻,唯食麥飯。又絕房中而更好男色。輕忿妃妾,至加捶撻,同之婢使。悅之出也,妃住於別第。靈太后敕檢問之,引入,窮悅事故。妃病杖伏床蓐,瘡尚未愈。太后因悅之杖妃,乃下令禁斷。令諸親王及三蕃,其有正妃疾患百日已上,皆遣奏聞。若有猶行捶撻,就削封位。
《北史·卷十九·列傳第七》:汝南王悅,好讀佛經,覽書史,為性不倫,俶儻難測。悅妃閭氏,即東海公之女也,生一子,不見禮答。有崔延夏者,以左道與悅游,合服仙藥松術之屬,時輕與出采之,宿於城外小人之所。遂斷酒肉粟稻,唯食麥飯。又絕房中,而更好男色。輕忿妃妾,至加捶撻,同之婢使。悅之出也,妃住於別第,靈太后敕檢問之。引入,窮悅事故。妃病杖床蓐,瘡尚未愈。太后因悅杖妃,乃下令禁斷。令諸親王及三蕃,其有正妃病患百日已上,皆遣奏聞。若有猶行捶撻,就削封位。
《魏書·卷九·帝紀第九》:戊申,以中書監、開府儀同三司胡國珍為司徒公,特進、汝南王悅為中書監、儀同三司。
《魏書·卷九·帝紀第九》:乙亥,中書監、儀同三司、汝南王悅坐殺人免官,以王還第。
《北史·卷四·魏本紀第四》:秋七月乙亥,儀同三司、汝南王悅坐殺人免官,以王還第。
《魏書·卷九·帝紀第九》:乙酉,加特進、汝南王悅儀同三司。
《魏書·卷九·帝紀第九》:冬十月乙卯,以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汝南王悅為太尉公。
《北史·卷四·魏本紀第四》:冬十月乙卯,以儀同三司、汝南王悅為太尉。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十九·梁紀五》:魏清河王懌死,汝南王悅了無恨元義之意,以桑落酒候之,盡其私佞。義大喜,冬,十月,乙卯,以悅為侍中、大尉。悅就懌子亶求懌服玩,不時稱旨,杖亶百下,幾死。
《魏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及清河王懌為元叉所害,悅了無仇恨之意,乃以桑落酒候伺之,盡其私佞。叉大喜,以悅為侍中、太尉。臨拜日,就懌子亶求懌服玩之物,不時稱旨。乃召亶,杖之百下。亶居廬未葬,形氣羸弱,暴加威撻,闕殆至不濟。仍呼阿兒,親自循撫。闕悅為大銼碓置於州門,盜者便欲斬其手。時人懼其無常,能行異事,奸偷畏之而暫息。
《北史·卷十九·列傳第七》:及清河王懌為元叉所害,悅了無仇恨之意,乃以桑落酒候伺之,盡其私佞。叉大喜,以悅為侍中、太尉。臨拜日,就懌子亶求懌服玩之物。不時稱旨,乃召亶杖之百下。亶居廬未葬,形氣羸弱,暴加威撻,殆至不濟。仍呼阿兒,親自循撫。
《魏書修訂版校勘記·卷二十二·列傳第十·10》:闕仍呼阿兒,親自循撫。冊府卷七一三述元悅事有如下文字:「無故過杖京兆王倫(『愉字之訛』)子寶月,固雖離國,猶上疏諫曰:『伏聞殿下乃以小怒過行威罰,誠嚴訓有餘,而慈惠不足。當今主上幼沖,宰輔用事,履冰踐霜,兢兢業業,猶恐不濟,況肆意非彝,任情用事,欲保全福祿,其可得乎。昔龔遂去國,猶獻直言;韋孟離朝,不忘本國。況臣忝屬朝私,猥充謬舉,伏隸國僚,聞道有歲,敢不盡言。』悅覽之大怒。」御覽卷四五引後魏書亦有此段文字,個別字有異。按本書卷七十二陽尼傳附陽固傳雲固先曾為京兆王悅郎中令,及「汝南王悅為太尉,選舉多非其人,又輕肆檛撻,固以前為元卿,雖離國,猶上疏切諫。事在《悅傳》。」此段文字必本自此傳,疑即此處闕文,「仍呼阿兒,親自循撫」所說即是寶月。
《魏書·卷九·帝紀第九》:九月丁酉,庫莫奚國遣使朝獻。詔侍中、太尉、汝南王悅入居門下,與丞相、高陽王雍參決尚書奏事。
《北史·卷四·魏本紀第四》:九月丁酉,詔太尉、汝南王悅入居門下,與丞相、高陽王雍參決尚書奏事。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十九·梁紀五》:九月,魏詔侍中、太尉汝南王悅入居門下,與丞相高陽王雍參決尚書奏事。
《魏書·卷九·帝紀第九》:十有二月,蕭衍遣將寇邊,詔假征南將軍崔延伯討之。以太尉、汝南王悅為太保、徐州刺史。
《北史·卷四·魏本紀第四》:十二月,以太尉、汝南王悅為太保。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十九·梁紀五》:魏以汝南王悅為太保。
《魏書校勘記·卷二十二·列傳第十·九》:悅為大銼碓置於州門 錢氏考異卷三八云:「此悅都督徐州時事,其上又有脫文。」按卷九肅宗紀正光四年十二月稱:「以太尉、汝南王悅為太保、徐州刺史。」通志卷一八四下此句上有「遷太保,出為徐州刺史」,當是據紀增。
《北史·卷十九·列傳第七》:〔尋遷太保。出為徐州刺史。至州,〕悅乃為大銼碓,置於州門,盜者便欲斬其手。時人懼其無常,能行異事,奸偷畏之而暫息。〔孝昌二年,復領太尉。〕
《魏書·卷九·帝紀第九》:二年春正月庚戌,封廣平王懷庶長子、太常少卿誨為范陽王。壬子,以太保、汝南王悅領太尉。
《北史·卷四·魏本紀第四》:壬子,以太保、汝南王悅領太尉。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一·梁紀七》:壬子,魏以汝南王悅領太尉。
《北史·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五》:司州牧、汝南王悅嬖近左右丘念,常與臥起。及選州官,多由於念。念常匿悅第,時還其家,道元密訪知,收念付獄。悅啟靈太后,請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盡其命,因以劾悅。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一》:中尉酈道元,素名嚴猛,司州牧汝南王悅嬖人丘念,弄權縱恣,道元收念付獄;悅請之於胡太后,太后欲赦之,道元殺之,並以劾悅。
《魏書·卷八十九·列傳酷吏第七十七》:司州牧、汝南王悅嬖近左右丘念,常與臥起。及選州官,多由於念。念匿於悅第,時還其家,道元收念付獄。悅啟靈太后請全之,敕赦之。道元遂盡其命,因以劾悅。是時雍州刺史蕭寶夤反狀稍露,悅等諷朝廷遣為關右大使,遂為寶夤所害,死於陰盤驛亭。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一》:時寶寅反狀已露,悅乃奏以道元為關右大使。
《魏書·卷十·帝紀第十》:是月,汝南王悅、北海王顥、臨淮王彧前後奔蕭衍,郢州刺史元願達據城南叛。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是月,汝南王悅、北海王顥、臨淮王彧前後奔梁。
《梁書·卷三·本紀第三》:時魏大亂,其北海王元顥、臨淮王元彧、汝南王元悅並來奔;其北青州刺史元世雋、南荊州刺史李志亦以地降。
《南史·卷七·梁本紀中第七》:是時魏大亂,其北海王顥、臨淮王彧、汝南王悅並來奔。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二·梁紀八》:魏汝南王悅及東道行台臨淮王彧聞河陰之亂,皆來奔。
《梁書·卷三·本紀第三》:甲子,魏汝南王元悅求還本國,許之。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三》:甲子,魏汝南王悅求還國,許之。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四》:六月,丁巳,帝復以魏汝南王悅為魏王。
《梁書·卷三·本紀第三》:六月丁巳,遣魏太保汝南王元悅還北為魏主。庚申,以魏尚書左僕射范遵為安北將軍、司州牧,隨元悅北討。
《南史·卷七·梁本紀中第七》:六月丁巳,遣魏汝南王悅還北主魏。庚申,以魏尚書左僕射范遵為司州牧,隨悅北侵。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四》:庚申,以魏降將范遵為安北將軍、司州牧,從魏王悅北還。
《梁書·卷三·本紀第三》:秋八月庚戌,輿駕幸德陽堂,設絲竹會,祖送魏主元悅。
《南史·卷七·梁本紀中第七》:秋八月庚戌,幸德陽堂,祖魏主元悅。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四》:八月,庚戌,上餞魏王悅於德陽堂,遣兵送至境上。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四》:魏東徐州刺史廣牧斛斯椿素依附爾朱榮,榮死,椿懼,聞汝南王悅在境上,乃帥部眾棄州歸悅。悅授椿侍中、大將軍、司空,封靈丘郡公,又為大行台前驅都督。
《魏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及爾朱榮舉兵向洛。既憶入間。疑俄而聞榮肆毒於河陰,遂南奔蕭衍。衍立為魏主,號年更興。衍遣其將軍王辯送置於境上,以覬侵逼。
《魏書·卷八十· 列傳第六十八》:時蕭衍以汝南王悅為魏主,資其士馬,次於境上。椿聞大喜,遂率所部棄州歸悅,悅授椿使持節、侍中、大將軍、領軍將軍、領左右、尚書左僕射、司空公,封靈丘郡開國公,邑萬戶,又為大行台前驅都督。會爾朱兆入洛,椿復率所部背悅歸兆。
《北史·卷四十九·列傳第三十七》:時梁以汝南王悅為魏主,資其士馬,次於境上。椿遂棄州歸悅。悅授尚書左僕射、司空公,封靈丘郡公,又為大行台前驅都督。會爾朱兆入洛,悅知不逮,南旋。椿復背悅歸兆。
《北齊書·卷二十列傳第十二》:爾朱榮之死也,東徐州刺史斛斯椿其枝黨,內懷憂怖,時梁立魏汝南王悅為魏主,資其士馬,送境上,椿遂翻城降悅,則與蘭陵太守李義擊其偏師,破之。
《北史·卷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一》:時梁立魏汝南王悅為魏主,資其士馬,送之境上,椿遂降悅。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四》:魏王悅改元更興,聞爾朱兆已入洛,自知不及事,遂南還。斛斯椿復棄悅奔魏。
《梁書·卷三·本紀第三》:以丹陽尹邵陵王綸為揚州刺史。太子右衛率薛法護為平北將軍、司州牧,衛送元悅入洛。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五十五》:以太子右衛率薛法護為司州牧,衛送魏王悅入洛。
《魏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及齊獻武王既誅榮,以悅高祖子,宜承大業,乃令人示意。悅既至,清狂如故,動為罪失,不可扶持,乃止。出帝初,除大司馬。卒。
《北史·卷十九·列傳第七》:及爾朱榮舉兵向洛,悅遂奔梁。梁武厚相資待。莊帝崩,遂立為魏主,號年更興。節閔初,遣兵送悅,置於境上,以覬侵逼。及齊神武既誅爾朱,以悅孝文子,宜承大業,乃令人示意。悅既至,清狂如故,動為罪失,乃止。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五》:歡以汝南王悅,高祖之子,召欲立之,聞其狂暴無常,乃止。
《魏書·卷十一·帝紀第十一》:己酉,以前太尉公、汝南王悅為侍中、大司馬、開府。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己酉,以汝南王悅為侍中、大司馬,開府。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五》:己酉,以汝南王悅為侍中、大司馬。
《魏書·卷十一·帝紀第十一》:丁亥,殺大司馬、汝南王悅。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十二月丁亥,殺大司馬、汝南王悅。
《北史·卷十九·列傳第七》:孝武以廣陵頗有德望,以悅屬尊地近,內懷畏忌,故前後害之。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五》:魏主以汝南王悅屬近地尊,丁亥,殺之。
《魏書校勘記·卷二十二·列傳第十·一一》:出帝初除大司馬卒 按卷一一出帝紀太昌元年十二月明記元悅被殺。北史卷一九也說悅和前廢帝(廣陵王恭)並為孝武帝(即出帝)「前後害之」,本不誤。此傳後半不出北史,但書「卒」,似善終,刪節失當。
《北史·卷十九·列傳第七》:孝武初,除大司馬、開府。孝武以廣陵頗有德望,以悅屬尊地近,內懷畏忌,故前後害之。贈假黃鉞、太師、司州牧,大司馬、王如故。諡曰文宣。
《洛陽伽藍記·卷第二》:綏民里東,崇義里,里內有京兆人杜子休宅。地形顯敞,門臨御道。時有隱士趙逸,雲是晉武時人,晉朝舊事,多所記錄。正光初來至京師,見子休宅,嘆息曰:「此宅中朝時太康寺也。」時人未之信,遂問寺之由緒。逸云:「龍驤將軍王濬平吳之後,始立此寺。本有三層浮圖,用磚為之。」指子休園中曰:「此是故處。」子休掘而驗之,果得磚數十萬,兼有石銘云:「晉太康六年,歲次乙巳,九月甲戌朔,八日辛巳,儀同三司襄陽侯王濬敬造。」時園中果菜豐蔚,林木扶疏,乃服逸言,號為聖人。子休遂舍宅為靈應寺。所得之磚,還為三層浮圖。好事者尋問晉朝京師何如今日。逸曰:「晉時民少於今日。王侯第宅與今日相似。」又云:「自永嘉以來二百餘年,建國稱王者十有六君,吾皆游其都邑,目見其事。國滅之後,觀其史書,皆非實錄,莫不推過於人,引善自向。苻生雖好勇嗜酒,亦仁而不殺。觀其治典,未為凶暴。及詳其史,天下之惡皆歸焉。苻堅自是賢主,賊君取位,妄書君惡。凡諸史官,皆是類也。人皆貴遠賤近,以為信然。當今之人,亦生愚死智,惑已甚矣!」人問其故。逸曰:「生時中庸之人耳。及其死也,碑文墓誌,莫不窮天地之大德,盡生民之能事,為君共堯舜連衡,為臣與伊皋等跡。牧民之官,浮虎慕其清塵;執法之吏,埋輪謝其梗直。所謂生為盜跖,死為夷齊,妄言傷正,華辭損實。」當時構文之士,慚逸此言。步兵校尉李澄問曰:「太尉府前磚浮圖,形制甚古,猶未崩毀,未知早晚造?」逸云:「晉義熙十二年,劉裕伐姚泓,軍人所作。」汝南王聞而異之,拜為義父。因而問:「何所服餌,以致長年?」逸云:「吾不閒養生,自然長壽。郭璞嘗為吾筮雲,壽年五百歲。今始逾半。」
《續高僧傳·卷第六》:清河王元懌、汝南王元悅並折腰頂禮,咨奉戒訓。
《北史·卷十九·列傳第七》:子潁,與父俱奔梁,遂卒於江左。
《魏書·卷十二·孝靜紀第十二》:秋七月甲戌,封汝南王悅孫綽為琅邪王。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秋七月甲戌,封汝南王悅孫綽為琅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