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愛樂樂團(英語: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是英國最大的管弦樂團,設在倫敦皇家節日大廳。它也是戈林德伯恩歌劇節的常駐樂團。它也常在布萊頓圓頂和伊斯特本的國會劇院演出。
倫敦愛樂樂團 | |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
管弦樂團 | |
簡稱 | LPO |
建立 | 1932年 |
地點 | 英國倫敦 |
音樂廳 | 皇家節日音樂廳 |
首席指揮 | 愛德華·加德納 |
網站 | www |
歷史
倫敦愛樂於1932年由湯瑪斯·比徹姆創立,同年10月7日在女王音樂廳舉辦首場音樂會。那時的副指揮是馬爾科姆·薩金特。[1]該樂團早期由保羅·比爾德和戴維·麥卡勒姆領導,主要的演奏者包括安東尼·皮尼、雷金納德·凱爾、萊昂·古森斯、格威迪恩·布魯克、傑弗里·吉爾伯特、伯納德·沃爾頓和詹姆斯·布拉德肖(James Bradshaw)等。[2]
1932年11月的演奏會上,16歲的耶胡迪·梅紐因演出了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巴赫和莫扎特的協奏曲則由比徹姆指揮,愛德華·埃爾加則指揮了他自己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1930年代倫敦愛樂擔任皇家歌劇院的國際音樂季演出工作,比徹姆任藝術總監。
1939年樂團贊助者撤掉資金支持,樂團開始自理。二戰期間它旅行全國,將管弦樂帶到它之前不曾達到過的地方。1941年5月女王大廳遭到空襲,許多演奏者的樂器都遺失了,公眾捐獻了樂器使得樂團得以繼續維持。比徹姆缺席期間,指揮一職一般由理查德·陶伯擔任。
二戰之後比徹姆回到樂團8個月,後來另創了一個新樂團皇家愛樂樂團。這時期的客座指揮有維克多·德·薩巴塔、布魯諾·瓦爾特、謝爾蓋·切利比達奇、威廉·富特文格勒等。1949年到1950年,倫敦愛樂共舉辦248場音樂會。[3]
在經歷了一段沒有首席指揮的日子後,該樂團僱傭了荷蘭指揮家愛德華·凡·貝納姆。那時外國人只允許在英國工作六個月。貝納姆不在時,一眾客座指揮指導倫敦愛樂,其中包括讓·馬蒂農。貝納姆因健康原因被迫於1950年退休。之後,樂團經理托馬斯·羅素邀請阿德里安·博爾特任首席指揮。
1949年至52年,樂團經歷了一次危機,羅素因其共產主義信仰而遭受打壓。倫敦郡議會撕毀了倫敦愛樂作為皇家節日音樂廳常駐樂團的協議。最後樂團投票解僱了羅素。博爾特1956年帶團訪問蘇聯。[4]隨後他不再擔任首席指揮,但依然與團里合作,1965年還成為主席。
1962年樂團訪問印度、澳大利亞。1967年伯納德·海廷克擔任首席指揮,他連續12年任職於該樂團。這時期,丹尼·凱、艾靈頓公爵、約翰·丹克沃思、傑克·本尼、維克托·伯厄、托尼·本內特都曾做客該樂團。
70年代倫敦愛樂曾到美國、中國、西歐、俄國演出。埃里希·萊因斯多夫、歐根·約胡姆、卡爾羅·馬里亞·朱里尼、喬治·索爾蒂都曾任客座指揮,索爾蒂1979年成為樂團首席指揮。
1983至1987年克勞斯·滕施泰特任首席指揮。滕施泰特因病離職後樂團有3年沒有首席指揮,直到1990年弗朗茲·威爾瑟-莫斯特上任。莫斯特上任後遭到許多嚴厲的批評。[5]莫斯特1996年離職,其後首席指揮位置空缺4年。2000至2007年,庫爾特·馬蘇爾擔任首席指揮,他的後手是弗拉基米爾·尤洛夫斯基。2019年7月,樂團宣布與本地指揮愛德華·加德納簽約,他將在2021年新季度上任,合約期為五年[6]。
人物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