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伊朗發生伊朗伊斯蘭革命,導致魯霍拉·穆薩維·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主義政府取代了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政府。一直有陰謀論聲稱這一事件得到了西方國家,尤其是英美的參與,因為巴列維實施白色革命並使伊朗更加獨立,這不利於有關國家在伊朗的石油利益。[1]在巴列維自傳《對歷史的回答》中,巴列維宣稱西方敵對勢力,尤其是英美和石油巨頭出於各自的原因(主要是由於他試圖操縱油價)而合謀推翻他。[2]
背景
美國國務院因為在與伊朗政府溝通以及阻止對巴列維的抗議與反對上幾乎無所作為而受批評。美國情報部門也同樣如此,這主要歸咎於他們向吉米·卡特總統報告稱「伊朗並未處於革命狀態,甚至沒有處於前革命狀態」。卡特也因沒有支持巴列維和阻止反對派而遭譴責。在伊朗國內,人民普遍認為伊朗伊斯蘭革命是英國人推翻巴列維的陰謀。巴列維認同這一觀點,並認為自己日益加強控制石油市場,並在1973年國有化伊朗石油,促使了國際石油公司推翻他的統治。[5]
國王藐視控制伊朗的穆拉,並認為他們只有在境外勢力的大量支持下才能於伊朗引發動亂。1979年,伊朗同石油巨頭的合同即將到期,但石油公司沒有選擇移交石油所有權。巴列維認為石油公司的迴避是對他的恐嚇。巴列維最後得出結論,因為他在1973年決定提高油價,英美勢力決定趕他下台,並新建一個非民族主義政權取代他的統治。[6]
巴列維利用他在石油輸出國組織中的領導地位,大幅提高油價以增加國民收入,這一政策被強調為西方利益和優先事項轉變的主因。西方政治人物和媒體,特別是卡特政府批評伊朗人權問題的立場,以及1970年代美國與沙特經濟聯繫的加強,都反映了美國對巴列維支持的減少。[7]
指控
F·威廉·恩達爾(F. William Engdahl)在其著作《世紀戰爭:英美石油政治與世界新秩序》中稱,1978年,巴列維政府與英國石油公司之間的1954年財團協議(該協議允許西方石油公司控制伊朗石油生產50%的所有權,原定1979年到期)續約談判破裂,英美隨後策劃了推翻巴列維的陰謀,這與伊朗伊斯蘭革命發生的時間相吻合。[8]
巴列維在統治末期斷言稱,「如果撩起霍梅尼的鬍鬚,你會發現他的下巴上寫着『英國製造』。」[9]這句話改編自諺語「如果撩起穆拉的鬍鬚,你會發現他的下巴上寫着『英國製造』。」[10]
恩達爾援引巴列維的話稱美國人推翻了巴列維:
我當時並不知道,也並不想知道,但現在很清楚,美國人想把我趕下台。這顯然正是國務院中的人權倡導者所希望的……我該如何看待美國政府突然決定召見前副國務卿喬治·鮑爾擔任伊朗問題顧問?鮑爾是那些想要拋棄我,以至拋棄我的國家的美國人之一。[8]
1978年1月7日,國家通訊社《消息報》發表文章,指責霍梅尼是英國特工和「印度瘋詩人」。[11][12]文章稱霍梅尼的伊斯蘭主義派系聯合共產主義者反對巴列維政權的現代化計劃,英國石油公司推動並資助了霍梅尼的反巴列維行為。[13]
霍梅尼支持者被這篇文章激怒,組織了暴力示威活動作為回應。[14]
公眾態度
英國廣播公司伊朗記者侯賽因·沙希迪(Hossein Shahidi)談到過,伊朗人「根深蒂固地認為英國是伊朗一舉一動的幕後黑手」,特別是「相信或者指控」BBC電台導致了禮薩汗和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這兩位巴列維王朝君主的倒台。[15]
一項針對南加利福尼亞州伊朗僑民的調查和一項在伊斯法罕實施的調查發現,受調查人員主要將伊朗伊斯蘭革命解釋為西方敵對勢力的陰謀。[16][17][18]
參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