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五世》Henry V)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的一部歷史劇,據考證作於1599年。故事基於英格蘭亨利五世國王的人生,着重描寫百年戰爭期間阿金庫爾戰役的前後事件。

Thumb
1600年出版的四開本的扉頁

該劇本是四部曲的最後一部,前面三部為《理查二世》、《亨利四世第一部》和《亨利四世第二部》。原來的觀眾已經在《亨利四世》中熟悉了這個角色,被描述成一個放蕩的難以控制的王子亨利。在《亨利五世》中,年輕的王子成長為成熟男人,致力於征服法國

故事來源

和莎士比亞大部分編年史歷史劇相同,《亨利五世》的原始資料來源為拉斐爾·霍林斯赫德所著的1587年第二版的《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編年史》。看起來他還查閱了愛德華·霍爾所著的《The Union of the Two Illustrious Families of Lancaster and York》,學者認為莎士比亞熟悉塞繆爾·丹尼爾關於玫瑰戰爭的詩。

創作時間和版本

基於提及艾塞克斯平定蒂龍叛亂失敗,因此劇本被認為創作於1599年初。[1]1600年8月14日,《亨利五世編年史》被列入出版業公會Stationers Company)的目錄。第一個四開本在年底前出版。《亨利五世》第一版是「糟糕的四開本」(bad quarto),是劇本的一個縮寫版,很有可能沒有獲得作者的同意,是一個盜印版。第二個四開本是第一版的重印版,於1602年出版。1619年又重印了第三版,是威廉·假對開本(False Folio)的一部分,並且創作時間也被錯誤地寫為1608年。1623年,真正的版本首次出現《第一對開本》中。

劇中人物

Thumb
1623年出版的《第一個對開本》中《亨利五世》首頁
  • 亨利五世國王
  • 葛羅斯特公爵(Duke of Gloucester)和培福公爵(Duke of Bedford),國王的弟弟
  • 愛克塞特公爵(Duke of Exeter),國王的叔父
  • 約克公爵(Duke of York),國王的堂叔
  • 薩立斯伯雷伯爵(Earls of Salisbury)、威斯摩蘭伯爵(Earl of Westmorland)和華列克伯爵(Earl of Warwick)
  • 坎特伯雷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 伊里主教(Bishop of Ely)
  • 劍橋伯爵(Earl of Cambridge)、斯克魯普勳爵(Lord Scroop)和托馬斯·葛雷爵士(Sir Thomas Grey),賣國賊
  • 托馬斯·歐平漢爵士(Sir Thomas Erpingham)、高厄(Gower)、弗魯愛林(Fluellen)、麥克摩里斯(Macmorris)、傑米(Jamy),亨利國王軍隊的軍官
  • 培茨(Bates)、考特(Court)、威廉斯(Williams),亨利國王軍隊的士兵
  • 畢斯托爾(Pistol)、尼姆(Nym)、巴道夫(Bardolph),結拜兄弟
  • 童兒
  • 傳令官
  • 法蘭西國王查理六世
  • 路易斯(Lewis),皇太子
  • 勃艮第公爵(Dukes of Burgundy)、奧爾良公爵(Duke of Orleans)、波旁公爵
  • 法國元帥
  • 朗菩爾(Rambures)、葛朗伯萊(Grandpré),法國貴族
  • 哈弗婁總督(Governor of Harfleur)
  • 蒙喬(Montjoy) 法國使臣
  • 法國大使二人
  • 伊莎貝爾(Isabel),法國王后
  • 凱瑟琳(Katharine),公主,查理和伊莎貝爾的女兒
  • 艾麗絲(Alice),公主的侍女
  • 貴族、貴婦人、官史、侍從、市民、使者、兵士等

劇情

Thumb
亨利五世

伊麗莎白劇院的舞台不使用舞台布景。莎士比亞意識到在伸展式舞台表現大型戰爭和場景切換的難度,因此使用了致辭者來向觀眾解釋故事,並鼓勵他們使用自己的想象。致辭者在開場時呼喚「光芒萬丈的繆斯女神」,亨利國王「具備着戰神的氣概」。並說「這麼一個「鬥雞場」容得下法蘭西的萬里江山?還是我們這個木頭的圓框子裡塞得進那麼多將士?」,因此希望觀眾通過想象克服舞台的局限,「來激發你們龐大的想像力吧」。

劇本開始於亨利着手籌備與法國開戰的艦隊,包括劍橋伯爵和另外兩人密謀在南安普敦暗殺亨利的真實事件。亨利機智地揭露了陰謀和殘忍地對待暗殺者預示着他已經和以前的劇本中展示的形象有所不同。

當致辭者再度登場的時候,告訴觀眾國家為戰爭所作的努力,「他們賣掉了牛羊去買駿馬」,並告訴觀眾「只要我們能做得到,決不讓看客中有哪一位會反了胃。」

正如莎士比亞所有嚴肅的劇本一樣,同時描繪了一些小的喜劇角色與主要角色形成對比,有時在側面評價主要角色。在這個劇本中,他們是一些亨利軍隊的普通士兵,包括《亨利四世》中的畢斯托爾(Pistol)、尼姆(Nym)和巴道夫(Bardolph)。軍隊中還包括了不列顛群島各個部分的代表:一個蘇格蘭人、一個愛爾蘭人、一個英吉利人以及弗魯愛林(一個滑稽老套的威爾士士兵,他的名字是典型的威爾士人名「Llywelyn」的諧音。劇本還簡單涉及了法斯塔夫之死,他是亨利五世在《亨利四世》中一度的朋友。

接着,致辭者者再次登場,尋求觀眾對英格蘭海軍的想象,「啊!就這樣想像吧,你是站在海岸上,望見洶湧的浪濤中」,他說道,「假定吧,大使已從法蘭西回來,報告哈利,那法蘭西國王願意把凱瑟琳公主嫁給他,公主的陪嫁卻只是幾個區區不足道的公國。」

哈弗勒爾圍城戰中,亨利發表了他最著名的演說之一:「好朋友們,再接再厲,向缺口衝去吧...」[2]

阿金庫爾戰役之前,勝利看起來並不明朗,亨利五世正陷在最窘迫的泥沼里。年輕的國王的英雄氣質在他決定夜間巡視英格蘭營地的時候得到了體現,他喬裝打扮,安慰她的士兵們,並找出他們對他真實的意見。當戰爭開始的時候,亨利發表了他著名的演說來激勵他的部隊:「從今天直到世界末日,永遠不會隨便過去,而行動在這個節日裡的我們也永不會被人們忘記。我們,是少數幾個人,幸運的少數幾個人,我們,是一支兄弟的隊伍——因為,今天他跟我一起流着血,他就是我的好兄弟」。[3]

阿金庫爾戰役之後,亨利試圖向法國公主凱瑟琳求愛。最後法國國王同意亨利作為法國君主繼承人。伊莎貝爾王后說:「但願英國人就像法國人,法國人就像英國人一般,你敬我愛吧!」

在幕布降落前,致辭者又出現在舞台,悲傷地說道「只可嘆國政操在許多人手裡,到頭來喪失了法蘭西,又害得英格蘭遍地流血」,暗示着接下來為亨利六世統治時期,莎士比亞以前曾經將之搬上舞台。

改編版本

有三部電影根據莎士比亞的劇本改編,第一部為勞倫斯·奧利維爾於1944年導演並主演的電影《亨利五世》。該片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旨在喚起民眾的愛國心。勞倫斯·奧利維爾憑藉此片獲得奧斯卡榮譽獎[4]第二部為肯尼斯·布萊納於1989年導演並主演的電影《亨利五世》,更現實地刻畫了那個時期並着重於戰爭的殘酷。第三部為大衛·米奇歐於2019年導演並由提摩西·夏勒梅主演的電影《國王》,描述15世紀英格蘭的新任國王哈爾,面臨當下的混亂政局,他必須從中脫穎而出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