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亞瑟·奧古斯杜·卡爾韋爾(Arthur Augustus Calwell)(1896年8月28日 – 1973年7月8日)是澳大利亞政治家,曾在1940至1972年擔任澳大利亞國會眾議員,1945年至1949年在班·奇夫利政府內擔任移民部長。1960年至1967年任澳大利亞工黨黨魁。
卡爾韋爾出生於墨爾本,父親是警察,家庭出身貧寒。雖然他在中學成績優秀,但由於家庭經濟情況未能讀進大學,中學畢業後在維多利亞州政府任低級公務員,參與工會活動,在1931當選工黨的維州黨部主席,1940年入選國會。[1]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卡爾韋爾在約翰·柯廷政府中擔任信息部長,以對媒體審查嚴厲著稱。戰後的1945年轉任移民部長,在此任上他成為澳大利亞的戰後移民政策的主要設計師之一[2],利用他的工會背景說服工會接受擴大移民政策,奠定了澳大利亞此後半個世紀的親移民基本政策,但他也堅決支持白澳政策,在歡迎歐洲移民和難民的同時他主導了遣返戰時到達澳大利亞的馬來亞、印度支那和中國難民,甚至包括已和澳大利亞公民結婚生子的難民。在這方面,卡爾韋爾最被後世記住的言論是1947年在國會辯論關於政府錯誤遣返一名黃(Wong)姓華人時的發言:
「我剛才提到的遣返政策是關於戰時撤退到澳大利亞的人員的。這位華人據說在此已20年,所以顯然不是戰時撤退人員。籠統地說,我認為有論據認為他應該被認為是澳大利亞居民,毋庸置疑他的證件可以依據舊例不時延長。此案可能發生了錯誤。此位先生的姓是黃。在華人社群里有許多」黃「姓人氏,但我必須指出——尊敬的巴拉克拉瓦區議員肯定不會介意我這樣說——兩個『黃』不抵一個『白』(two Wongs do not make a White)。」
(1947年12月2日《聯邦議會辯論紀錄》)[3]
此句借用讀音相似的英語諺語「Two wrongs do not make a right」(錯錯不得正,「勿報復」的意思),指根據白澳政策的價值觀兩個華人不值一個白人。 發言中提到的巴拉克拉瓦區議員托馬斯·懷特爵士即姓「白」(White,「懷特」)。此句迅速成為澳大利亞國內白澳政策支持分子以及全世界反華種族分子的口號,甚至50多年後美國成衣店Abercrombie & Fitch仍在借用此句調侃亞裔人士。
在意識形態上,雖然卡爾韋爾是堅定的社會主義者,但不支持國有化運動。[4]
1949年工黨在大選中落敗,卡爾韋爾出任副領袖,接下去數年中黨內容共派與天主教反共派之間爆發路線鬥爭,卡爾韋爾由於出身於天主教背景受到黨魁H·V·伊瓦特的猜疑,雖然卡爾韋爾最後選擇站在黨魁一面,與反共派決裂,但一直無法得到黨內左派信任。卡爾韋爾雖然留在黨內但沒有改變對黨內共產分子不滿的態度。
1960年伊瓦特辭職後卡爾韋爾出任黨魁,副手為高夫·惠特蘭,在1961年大選中以微小票數落敗,但在1963年受到公眾對工黨受工會控制的不滿再度落選(當時工黨政策由工會主導的聯邦大會制定,黨魁必須服從大會決議,一張報紙刊出卡爾韋爾與惠特蘭在旅館外等候電話通知兩人大選政綱,表現工黨領導層聽從工會擺布而不是對選民負責)。[5] 1966年大選中,工黨以反對越戰作為選戰主題,但是當時選民仍高度支持出兵,工黨再度落選。1967年卡爾韋爾辭去黨魁職位,但仍時常攻擊其繼任者惠特蘭,對惠特蘭準備推翻白澳政策尤其不滿。1972年大選時卡爾韋爾沒有參選,惠特蘭領導的工黨在此屆大選中勝出。次年卡爾韋爾去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