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亭橋,又名「蓮花橋」,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揚州市的瘦西湖的蓮花埂上,是該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1]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3月8日) |
五亭橋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江蘇省揚州市瘦西湖公園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清 |
編號 | 6-533 |
認定時間 | 2006年 |
歷史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駐紮在揚州的兩淮鹽運使高恆為了便於乾隆帝南巡途中南北通行順暢,開鑿了從揚州城向西北直抵平山堂的蓮花埂新河(即瘦西湖),並在蓮性寺以北的河面狹窄處建造了五亭橋。「五亭」之名正得於其上頗具特色的五簇檐牙高啄之亭。[1]
- 第一次大修
咸豐三年(1853年),橋上五亭毀於太平天國北伐,五亭橋遂變成光禿禿的只有橋台的「無亭橋」。直到80年後的1933年,橋上的五個亭子才得以修復,耗資9700元,橋上中亭立《重修蓮花橋碑記》,由陳含光撰文。
- 第二次大修
1942年,時任江都縣長潘宏器決定對五亭橋進行修葺。從次,五亭橋被裝扮得金碧輝煌。五亭的四個檐角,均系以風鈴,微風吹過,鈴聲陣陣,清脆可聽。
- 第三次大修
1954年,由揚州市建設科組織一次揭頂大修、增加鋼筋砼柱基。改用黃琉璃瓦。
- 第四次大修
1984年,揚州市園林管理處組織,加固基礎,用脂膠縫合牆壁裂縫。同時更換黃色琉璃瓦。
- 第五次大修
1989年,揚州市園林管理局對五亭橋進行了屋面修整,重做了寶頂,增加了蓮花型石磉與石鼓。
藝術特色
五亭橋的構思仿自北京北海金鰲玉橋和五龍亭,因此乾隆南巡到此曾評價它有北海瓊島春陰的意境。這座橋的創造性在於將橋、亭合二為一,形成亭橋;又將五亭聚於一橋,亭與亭之間以短廊相接,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的屋面。橋上五亭造型秀麗,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杆,亭內彩繪藻井,富麗堂皇。與拱形橋身比例適當,配置和諧。橋下列四翼,橋身正側共有15個橋孔。清代李斗的《揚州畫舫錄》稱:「月滿時,每洞各銜一月,金色滉漾。」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中國古代交通橋與觀賞橋結合的典範」。[2]
五亭橋是瘦西湖風景區的點睛之作。橋的本身就是藝術品,遊客來到橋上,又可以登高四望,欣賞周邊的鳧莊、梅嶺春深、春台明、白塔、水雲勝概等眾多湖上勝景。
相關詩詞
清:黃惺庵
- 揚州好,
- 高跨五亭橋。
- 面面清波涵月影,
- 頭頭空洞過雲橈,
- 夜聽玉人簫。
外部連結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