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古生代的一个纪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二疊紀(英語:Permian,符號P)是顯生宙古生代的第六個紀,也是古生代最後一個地質時代。二疊紀上承石炭紀、下啟中生代的三疊紀,始於2.99億年前的石炭紀雨林崩潰事件,終於2.51億年前因西伯利亞暗色岩超級火山噴發引起的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定義二疊紀的岩層是比較分明的,但開始、結束的精確年代卻有爭議,其不精確度可達數百萬年。以往二疊紀分為早二疊紀和晚二疊紀兩世,而目前學術界則對二疊紀使用三分法,分別是烏拉爾世(Cisuralian)、瓜德魯普世(Guadalupian)和樂平世(Lopingian)。
二疊紀 298.9–251.902百萬年前 | |
晚二疊世:2.6億年前的地球 | |
全時期平均大氣O 2含量 |
約23 Vol %[1] (為現代的115% ) |
全時期平均大氣CO 2含量 |
約900 ppm[2] (為前工業時期3倍) |
全時期平均地表溫度 | 約16℃[3] (高於現代2℃) |
海平面(高於現代) | 在二疊紀早期相對穩定於是60公尺(200英尺),在中期下降,末期穩定於−20公尺(−66英尺)[4] |
二疊紀的英文名稱「Permian」是由英國地質學家莫企遜(Roderick Impey Murchison,1792~1871)於1841年提出[5],取名源自俄羅斯中世紀時期位於上卡馬高地的彼爾姆公國(現彼爾姆邊疆區)。中文譯名「二疊紀」的來源一說是在德國的同年代地層的上層是鎂質灰岩,下層是紅色砂岩之故[6];一說是源自法裔美籍地質學家朱爾斯·馬可(Jules Marcou,1824~1898)在1853至1867年間針對北美密西西比河和科羅拉多河之間一大片地區的二疊紀地層而提出的術語用詞「Dyassic」,但個提議在1871年被莫企遜駁斥[7]。
早期的植物以真蕨、種子蕨為主。晚期有較大變化,鱗木類、蘆木類、柯達樹等趨於衰微、滅絕,代之以較耐寒耐旱的種子蕨和裸子植物,尤其是松柏類大為增加。蘇鐵類和銀杏類的早期種類在這時期出現。植物已經出現了地理區系的分化[8]。
另外在彼爾姆-昆古爾地區化石群發現了一類全新的植物化石,在二疊紀結束時滅絕,該化石種類具有類似花朵型態和種子帶翅的特徵,但幼苗形態更類似於針葉樹[9]。
軟骨魚類繼續繁盛;腕足類繼續繁盛,長身貝類占優勢;䗴類、海百合和軟體動物也是重要部分,菊石類有明顯分異;四射珊瑚和橫板珊瑚繁盛;苔蘚蟲逐漸衰退;三葉蟲趨於滅絕。
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滅絕事件,其導致當中96%的海洋生物消失,其詳細原因目前尚不明確,推測可能是因為西伯利亞火山噴發,導致海洋中的pH.值改變。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